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胸懷天下,走一條朝氣蓬勃的道路,一路踐行自我的人生理想和使命追求。而這條路,是充滿抱負、志向遠大的西財青年們都想留下自己輝煌的路。這條路就是“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西部之路;這條路就是踐行將“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精神的深入基層之路。
——題記
這個夏天,我們一行十二人組成了西南財經大學“三下鄉”暑期社會民生調研隊,前往內江市威遠縣進行為期三天的針對“淺丘陵地區農業保險發展情況”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初到威遠,烈日下夾雜著一股悶熱,一份親切中也增添一絲無奈。但有一點和成都不同的是威遠的天空干凈很多,藍天與白云相融,形狀分明,這可能是因為城市發展的腳步比較慢,也正因為這樣,當地的人民少了大城市中的喧囂與燈紅酒綠,而多保留了一絲純樸和務實。
下鄉期間,我們走訪了威遠縣鎮西鎮、慶衛鎮下轄的11個村,與145位農戶進行面對面地深入交談,詳細了解了當地農業生產種植情況,農戶的經濟特征、風險管理策略,以及對農業保險的認知和接受程度等情況。在調研中發現,每個鎮的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65%以上,屬于中等水平。但已有不少農戶認識到了農業保險的經濟補償作用和保障功能,認為投保農業險是應對災害損失的有效手段。許多農戶認為,現行的政策很好,能夠讓他們免除農業生產經營的后顧之憂。由于種地的成本較高,算上種子、化肥、農藥等支出,種一畝糧食的收益并不多,若遇上災害,可能種地還“回不了本”。村鎮推廣農業保險之后,農戶只需要在每年交一小筆錢,就能得到一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保障,對農戶而言還是“比較劃算”的。但是,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農業保險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就農戶而言,盡管已投保了好幾年,但還有部分農戶不清楚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不了解自己投保、勘損、理賠的信息,甚至不能確切說出每年自己到底繳納了多少保險費。而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在農村開展農險業務也存在一些難題。比如在防災減損時,難以排除未投保農戶“搭便車”的現象;在理賠時,農田相鄰但受損程度不同的投保戶卻要求相同的賠付金額,“不患貧患不均”的思想在這一問題上相當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這一方面是受農戶自身思想文化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地政府在部分事務的處理上并不到位。受訪農戶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學和初中,接受農業保險這種比較專業的信息的能力較弱。政府在推廣農業保險,推行農業保險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盡可能讓每一位農戶都知曉國家“惠農、富農、強農”的政策,了解自己的投保狀況,了解農業保險的運作方式。這樣,既能減少今后可能發生的不必要的麻煩,又能讓農民體會到政府重視農業、關心農民,主動積極配合,提高投保的積極性,利于今后農業保險工作的開展。
也許,許多事情實際操作起來遠比想象的困難。正因如此,我們才應珍惜并積極爭取到基層鍛煉自己的機會,畢竟“實踐才能出真知”,以此將個人平時所學轉化為社會、為大家服務的力量貢獻出來。通過此次“三下鄉”活動,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西財青年,我們應該始終秉承“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大學精神,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具體實踐,為人為學,追求卓越,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真正踐行“大氣為人,大智謀事,大愛行天下”的箴言。把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斗激情的精神,鐫刻在青春的血液里,讓青春在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事業中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