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為期五天的調研結束了,“行走在泥土里”可以說是對這次“三下鄉”最貼切的形容。在程隊長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走進基層、走進農村,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朋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通過這次調研我對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災害問題有了更直觀的了解,認識到對農業保險的研究十分迫切和有意義。
我們調研的主題是糧食安全和農業保險的推廣,我在與農民朋友交流過程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嚴峻性,農村地區頻發的自然災害、常年居于低水平的糧食價格、不健全的農業保險體系等等,都困擾著當地民眾。當我看到基層領導切實為農戶考慮,努力推廣農業保險,為當地農民挽回了不少損失時,我認識到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農業保險的重大現實意義。
在這次調研結束后,我總結了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通過我之前走訪不同的地區,我切實的感受到了地方政府在農業保險推廣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威遠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當地縣政府將種植業保險在全縣大部分鄉鎮全面推開,并在部分鄉鎮開展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整個威遠縣的農業保險推廣活動進行的有聲有色,大多數農戶們都加入了農業保險,并且有較高的投保意愿。反觀一些推廣不力的地方政府,同樣是農業大縣,農民對農業保險幾乎一無所知,更不用談參加農業保險了。
其次,當前的農業保險賠付信息披露存在較大的問題。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不少農戶在遭遇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的時候,雖然獲得了保險公司的賠款,但是他并不了解這筆保險金是由保險公司賠付的,而以為是政府的專項撥款,這樣就沒能很好的提高保險公司的美譽度。保險公司應該加大宣傳,牢固樹立自身的形象,同時也為我國保險業的長足發展打下基礎。
最后,雖然這次的調查結果的數據還沒有完全統計出來,但是在與農民的溝通中我發現,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導致我國農村生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突出表現為對于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農民自身并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辦法,依舊是靠天吃飯,這與幾十年前并無明顯差別,農村地區建設現代農業之路依舊任重道遠。我認為農業保險現在只發揮了災后補救的功能呢,而保險的減災防災功能并沒有發揮作用,所以我認為當地政府和保險公司可以通力合作主動為農戶提供新技術和新設備。通過這樣的合作,一方面在災害前做好預警,預防工作,減少農民的損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保險公司的賠付,實現一個“雙贏”的局面。
當然這次“三下鄉”給我的思考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次調研我們真正做到的走到最基層,扎根在泥土。以前的我與農民朋友基本是沒有接觸的,通過這次調研他們身上很多的有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一些基層的政府工作人員,沒有因為自己身在基層而喪失工作熱情,反而設身處地的為農戶著想,讓我深感敬佩。這次的暑期調研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我們整個團隊對于糧食安全與農業保險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我一定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為這份有意義的研究盡自己的一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這次調研我深刻的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用行動告訴我不能“讀死書”,要將所學服務社會、服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