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生活,常多有挫敗感。不僅讀書沒有了往日那種飽嘗人類知識瓊漿后微醉的快意,反而生生多出了些許的憂慮。有時竟能使人驀地不勝其悲,惟恍惟惚。呆呆坐望,竟也不知悲從何來,亦不知其何往,怪哉!
重慶的天一如既往的多變。在經受了前幾日令人心焦的蒸烤后,近來又進入了連綿的陰雨天。重慶的這種天氣,像極了一雙飽含淚水,欲滴又止的婆娑淚眼,叫人看了頓覺沉悶和局促。面對這使人不安的連綿陰雨天,卻又開始羨慕起了往日的酷熱,就像在那酷熱的天里羨慕綿綿細雨一樣。
人的善變,并不比重慶善變的天氣來的慢和遲。多變的天氣,總也有法去預測一番,而多變的人心,卻是叫人捉摸不透?人類乃群居動物,若想彼此之間進行深度的合作和密切的交流,捉摸人心自然乃是生存的技能之一。不管人心怎么難以捉摸,也還是得去捉摸一番。捉摸人心,并非是為了與人勾心斗角,亦非知彼而勝人。捉摸人心,為的是體悟人性,為的是降服煩躁的己心,為的是安穩的生活。一個人若能對人性洞悉,其性格便越趨于溫和沉穩,其思想便越趨于理性,自然活的也會更加通透。依循著人性去識人心,此乃有效的生存法則之一。
面對人性,世人多有善惡之爭。孔子性善,荀子性惡。而我,則更傾向于王陽明的無善無惡之說。
王陽明,明朝人。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曾因居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陽明先生于五百多年前的龍場一朝唔道,非常深切的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這是一種苦思后的徹悟。自此,陽明心學橫空出世。“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真言,不但是先生的哲學思想,更是無數世人的心靈導引。這五百多年來,數不清的世人踏著陽明先生的心路歷程,體悟先生的心學智慧,始終不渝的踐行著“知行合一”的行事理念。
知行合一,乃是陽明先生思維高度運轉后的深刻洞見,是陽明先生對日常生活的哲學提煉。知行合一講究的是:知便是行,行便是知,知行本是一體。這完全背離了前人對知和行的認知,前人認為知和行是兩個動作,而王陽明則認為其是合二為一的,是一體兩面的,是不可分開而論的。
今人常受困于拖延癥、強迫癥、反復無常的情緒困擾和懶癌等現代“病”,為此耗費了大量的精力,經常被此類病弄的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心智萎縮。面對這類病癥,世人若能潛心讀一讀陽明先生的心學,若能關照一番自己的內心,想必定能掃平現代病的陰霾,獲得一個平靜安寧祥和的內心世界。
行筆至此,心中郁結已解。
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文/霧滿南山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