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讀《王陽明傳》有感

格物致知

? ? ? ? 一直聽說王陽明的心學,他是一個純粹的唯心主義者,純粹到極致,最近在寧同學的推薦下,決定好好了解他,看完《王陽明傳》收獲頗多,于是自己就想以“知行合一”寫一篇感悟,但是文筆柔弱,不能傳達出自己在本書看里面體會到王陽明真正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的精神給讀者,不過反過來,如果不去嘗試就永遠寫不好他,因為我決定要好好繼續研究下去!(部分摘抄王明夫先生的)

?

王陽明,浙江紹興余姚人,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陽明心學創始人,生卒于1472-1529年,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治武功兼備之人物,“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絕頂。他傳奇的一生,證成了“知行合一、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氣象萬千、光耀千古。

一、少年雄心

王陽明出生于書香門第,幼時即顯天資聰穎,才思敏捷,十余歲能詩。11歲時,父親中狀元,于是隨父遷居京師(北京),視野從余姚到了皇城。12歲時,問私塾先生:“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說:“惟讀書登第耳。”陽明說:科舉登第不能算是第一等事,人生第一等事應該是成為圣賢。小小年紀,志趣駭俗。

怎樣成圣賢?儒家經典《大學》指明了目標與路徑:三綱八目。三綱領是:明德、親民、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成為圣賢的路徑,從格物致知起始。什么叫做格物致知?所謂格,無妨理解為面向、直面、面對面(比如格斗的格,兩人面對面),物就是事物。格物致知就是要與事物面對面,去探究事物、深入認識。朱熹認為,天下萬物,雖各不相同,但所有事物都具備共同的本原、根本的本質,那就是“理”或“天理”。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日積月累,格物窮理,透過現象看本質,最終認識到了萬事萬物九九歸一的本原即理,對“理”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理解和把握,就是達到圣賢的境界了。這是宋朝理學集大成者和最高權威朱熹的思想旨要。

16歲時,王陽明依照朱熹的理路,面對家里院子里的一叢竹子進行格物。他整天與竹子面對面地“格”,試圖格(探究)出竹子的什么理來,如此一連七天,一無所獲,卻是積勞成疾,病倒了。格竹失敗,為王陽明懷疑和跨越理學權威朱熹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18歲時,王陽明在江西拜訪當世大儒婁一齋,婁一齋點撥他“圣人必可學而至”。自此,王陽明正式立志成圣賢。一生的求索和歸宿,皆以成圣賢為主線。

二、彷徨與摸索

少年王陽明“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他曾說:讀圣賢書的儒者應該以不會用兵為羞恥。儒者以文章詞句欺世盜名、獲得富貴,以華麗辭藻粉飾太平,一旦遇到社會危機、國家變故,則畏首畏尾、束手無策,實在是讀書人的羞恥。孔子也說過: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有一天晚上,王陽明還夢見東漢伏波將軍馬援,馬援曾經說,“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哪里能病臥床榻死在兒子女兒懷抱中呢?”王陽明14歲時開始研習兵法,學習騎射技術,以求具備文韜武略。15歲時,自己私自離家一個多月去居庸關考察邊患、察看地形、謀劃防務,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騎馬射箭,刻苦勤練,箭術一流。“失蹤”一個多月后風塵仆仆回到家里,腰帶配劍,一副仗劍走天涯的俠客模樣。父親得知原委,痛斥王陽明。

16歲時,鄂豫陜交界地區發生流民暴動,建國號為“漢”,震動京師。王陽明覺得這是自己為國效力、顯露身手的機會,他寫了一份長篇奏折,結合他的兵法知識和考察居庸關經驗,審勢謀策,甚至請纓帶兵去征討。他托父親把奏折轉呈皇上,再遭父親痛斥為“狂生”。

王陽明,文才過人,一度馳騁文壇,組建詩社,在京師皇城和家鄉紹興擁有詞章盛名,與當時的詩壇領袖唱和頡頏,意氣風發,文采飛揚,所謂“泛濫辭章一時期”,但他很快覺得 “使學如韓柳,不過為文人;辭如李杜,不過為詩人”; “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吟詩作賦,充其量只是個詩人文人,而成不了圣賢。于是,厭棄辭章,退出文壇。再轉去研習兵法,得許璋真傳,重燃經略四方之志。

32歲之前的王陽明,因為各種因緣和契機,深入學習過道家和佛家。在多地多處求仙訪道,行導引術,曾筑居山洞,修煉道家養生仙術(道教的吐納養生之法);亦常參禪靜坐,修煉佛家空性。他厭棄世之紛擾,喜歡道佛的清靜,曾經決意出家。但顧念祖母和父親,覺得子孫當盡孝養之道、贍養之責,此乃人之基本道義,“此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是斷滅種性矣!”幾經思想斗爭,他最終放棄了徹底出家的念頭,棄佛回儒,“正德丙寅年元年,始歸正圣賢之學”。

上述過程,史書稱作王陽明歷經五溺:“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

由于家世背景和才賦精力過剩,讀書、科舉、做官不能滿足王陽明的興趣,他一直在科舉考試之外,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朦朧嘗試了三個方向:一是經略四方;二是做圣賢;三是入佛老。歷經五溺的彷徨、迷茫與摸索,最終棄佛老而回儒。王陽明在后來主考山東鄉試的時候,還專門出了一道題目叫做《老佛害道,源自圣學不明》。

三、多有不順

王陽明年少喪母,后常遭繼母薄待;讀儒家圣賢書,對科舉考試提不起興趣,感覺無聊而迷茫;想做圣賢,去實踐格物致知,卻是格竹成疾,落下終生肺病咳嗽;有意經略四方,精研兵法和縱橫術,學騎射,尚武舉,又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還屢遭父親痛斥;馳騁文壇,雖以詞章擁盛名,又覺舞弄虛文、終是無聊;厭世逃避,遁入道教佛家,終又意識到“此簸弄精神,非正道者也。” 一心想成圣賢,卻不知門徑、不得其法,不知如何是好。

原本,王陽明性格好動,喜歡饒舌搞笑,常常生事,是個嬉笑怒罵、諧謔搞怪、率真淘氣的人。20歲那年,跟隨幾個堂叔和姑父一起學習,準備科舉考試,他白天讀書,晚上則收拾書堂,把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物整理歸類,經常一讀就忘了時間,回過神來一看,已是深更半夜。有一天,人們突然發現王陽明變了,變得正襟危坐、謹言居敬,有人覺得好笑,王陽明正色回敬道:“我過去放任不羈,如今知道自己錯了。春秋時期衛國人籧瑗,活到50歲,死的前一年即49歲才知道自己的過失,我現在還不到20歲,悔過自新還不晚吧。”21歲,王陽明參加鄉試,順利中舉。

22歲會試落第,三年后再次會試落第,兩次失敗打擊。

1498年27歲,王陽明痛定思痛、反思自己興趣多變、不能專一,于是重回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精神追求和人生寄托最終回到一個念想:此生要做圣賢。

儒家學習,有舉子學與身心學之說。舉子學,是應試教育、應試學習,讀圣賢書(四書五經),參加科舉考試,意在登第做官。身心學,是素質教育、能力學習,讀圣賢書,領悟它,做到它,身體力行它,把圣賢的主張和道理,變成自己的生活形態和人生狀態,達到明德、親民和至善,真正成為一個圣賢。

王陽明本能地不屑于舉子學,所以,縱然憑其過人之才賦,也落得個兩次科舉考試敗北。落第后,他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王陽明的志向是成為圣賢,他有興趣的是身心之學。科舉做官非他志趣,格物致知、身心致圣,才是他的追求。

王陽明在尋找人生方向的過程中,把各種思想學說都趟了一遍,在儒、道、釋、兵、法、縱橫諸家之間出門入戶,以其巨大的心量,兼收并蓄地接收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資源。

國學武裝一個人的思想世界、涵養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能把一個人改造成什么樣的能力和狀態,王陽明是個典型的標本。

四、無趣的仕途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參加第三次會試,終于中進士,入仕途,任職于觀正工部,首份差事是赴浚縣去監督修建威寧伯王越(明朝將軍)的陵墓。王陽明不坐轎前往,一路騎馬,山路險要處馬受驚嚇,他從馬上摔倒,口吐鮮血,隨從驚恐,請求王陽明改乘轎子。他繼續騎馬,說:這是練習自己的騎馬技術。

監督修建墳墓,實在算不上是個什么事,但王陽明不僅認真對待,還別出心裁,用來實驗兵法。他根據兵法,把造墳民工當士兵,將他們按“什伍之法”(基本的軍事單位)組織起來,用訓練士兵的方法來訓練他們,輪番休息、協同工作。工余空閑,他把民工們組織起來進行軍事演習,指揮他們演習“八陣圖”。結果事半功倍,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造墳工程高效完成。王越將軍的家人饋贈金帛布匹,王陽明一概不收,轉以將軍生前所佩戴的寶劍相贈,王陽明欣然接受。

29歲時,王陽明被授予刑部主事的職務,職責是復查案件、調閱案卷。這種工作,沒有什么實權,也干不了什么實事,很無趣。他本對做官沒有多少興趣,官場的無聊令他感覺浪費生命、難以忍受,王陽明干脆告病回到家鄉余姚,下功夫修煉道教養生術和佛教禪宗,一度決意出家。時年31-32歲。

1504年33歲時,王陽明重返仕途,主考山東鄉試;9月任兵部武選司主事。

是年,他跟友人湛若水在北京開班講學:倡導身心之學。反對官方化、八股化的程朱理學,稱其“言益詳,道益晦,析理益精,學益支離”,主張把真正的圣賢之學發揚光大,力勸年輕學子不要沉溺于辭章記誦,應該樹立“必為圣賢”之志,致力于真正的圣學。

這是王陽明講學的嘗試期,聽眾不多,影響不大。此時的王陽明雖然才高八斗、深通儒釋道三教,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而其時學界士子普遍還沉浸在科舉考試的應試教育之中(所謂舉子學),對身心學無所屬意。

五、下錦衣衛獄

小皇帝朱厚照登基,無知、昏庸、荒唐。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構成一股惡勢力,號稱宮中八虎,玩轉皇帝,為非作歹,謀害忠良,致使朝政荒廢、勢如累卵。北京南京兩都忠臣,紛紛上書或進言,要求皇帝下令誅殺劉瑾八虎,卻反遭執掌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大權的劉瑾勢力革職、貶官或暗殺。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負責監察和諫言的“言官”戴銑、薄彥徽等人,還是忠肝義膽、仗義執言,堅持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等權奸,端正國法。劉瑾假傳圣旨,立即把戴銑薄彥徽等人抓進了錦衣衛監獄。

連法定的“言官”都敢抓捕,誰還敢發言進諫?滿朝文武膽戰心驚、噤若寒蟬。誰敢再言,就是冒死。其時王陽明所任職務是兵部主事,在兵部的屬官中是最低一級,正六品,在眾多朝廷官員中普通的一員而已,論官階、論職責,他都可以不言語,保持沉默、明哲保身。可是王陽明挺身而出,冒死上書皇帝,請求釋放戴銑薄彥徽,官復原職。

劉瑾勢力隨即抓捕了王陽明,處罰“廷杖四十”,在午門外當眾除去衣服、光屁股打四十大棍。經此殘酷刑罰和人格侮辱,王陽明被打得血肉模糊、人事不省,在奄奄一息間被扔進了錦衣衛的大獄。是年為1506年,王陽明35歲。

六、獄中生活

王陽明入獄后,居然活了過來。他想到了《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話:“昔西伯拘羌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大意是,周文王曾經被商紂王囚禁于“羌里”牢中,卻不墮為天下之志,在牢里推演闡發《周易》微言大義,終于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而使《周易》能夠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孔子周游列國,受困于陳蔡之間,絕糧斷炊,但他著成《春秋》,使亂臣賊子懼,并為后王立法。屈原遭楚懷王放逐,心中憤懣,卻著就《離騷》,成千古絕唱······這些歷代圣賢,都是在經受磨難之后,生命反而煥發出異樣的光彩。

這些人物,激勵了王陽明為人間道義而獻身的豪情,也堅定了他想成圣賢的信念。他學習周文王,在監獄里演繹起《周易》來,為自己占卦,表明自己的心志。他還安慰牢房里的獄友放寬心,為獄友們講學,講圣賢的故事,說“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道理,“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輟”。王陽明身居牢獄、生死堪憂,卻能做到意志不倒、胸襟浩蕩,“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

經王陽明父親的周旋請托,幾個月后,朝廷裁決王陽明出獄,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即貴州修文縣龍場“驛站站長”之職。

王陽明從京城回浙江家鄉做赴謫準備,劉瑾派出的錦衣衛一路尾隨追殺至浙江錢塘江邊。王陽明佯裝跳江已死,江邊遺下衣服鞋子和絕命詩,蒙過錦衣衛,得以逃脫追殺。絕命詩有云:“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后來王陽明走到武夷山,曾寫詩云:“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七、龍場悟道心即理

貴州龍場處在萬山叢棘之中,屬于“蠱毒瘴疬”之地,少數民族地區,不通漢族語言。經幾個月的跋涉,王陽明于正德三年(1508年,37歲)三月到達此地,自己和隨從動手搭建了一個茅草房,安頓住宿。后來發現一個山洞,于是搬到了山洞住,可免于風雨。想到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說,王陽明在陰暗潮濕的山洞里起居生活,心態平和、安然處之。他寫詩曰:“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豈不桑梓懷?素位聊無悔。”雖然居住在少數民族地區,我也沒覺得有什么簡陋的,只要自己的心態平和恬淡,在簡陋的環境里也可以發現生活的意義。我當然也思念自己的家鄉,但君子無往而不適,我也從來不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而感到后悔。

王陽明之龍潭夜坐圖

王陽明和三個隨從,因水土不服、生活條件艱苦,全部病倒。王陽明親自劈柴火、挑水、煮飯,照顧病情更重的隨從人員。為了調動生活氣氛和心情,王陽明還帶著他們唱家鄉小調、講故事、說笑話。

這樣度過一段適應當地環境的艱難日子后,糧食快要吃完了,怎么辦?王陽明學習當地人“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燒山開辟了一片荒地,自己播種糧食。與此同時,他看到當地人的住房相當原始,只是“棚戶”,于是他就教當地人打土坯、用木頭搭建房子,改善了居住條件。當地人感激王陽明的友好和教導,反過來幫助王陽明搭建了幾間房子,使得王陽明有了較好的居住條件。王陽明把這幾間房子命名為“龍岡書院”,為當地人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圣賢之學,與當地民眾相處融洽。

王陽明在龍場呆了三年(1508-1510年)。在龍場的環境下,“富貴猶塵沙,浮名亦飛絮”,一切榮辱得失、功名利祿都沒有意義,如何“活下去”和“活著有什么意義”成為了唯一重要的命題。人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我還能不能成為圣賢?王陽明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他孤苦無助,不斷地設想:“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如果圣人處在這樣的境況下,那圣人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他苦思冥想、日夜沉思。一天夜里,他突然長嘯一聲蹦起來,手舞足蹈、歡欣不已。王陽明悟到了: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誤也。

王陽明悟道石洞——陽明洞

王陽明悟道后,就開始在龍岡書院講學,把他自己對圣人之道的領悟、對生命存在意義的領悟,講給隨從聽,講給當地苗族人民聽。一些弟子也來龍場看望他,聽他講學。王陽明跟弟子們一起田野散步、溪邊賞月、燭下飲酒,一起探討著圣人的精神境界。“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 環境惡劣、窮鄉僻壤的龍場,變成了文化的勝地。

貴州提學副使席殊聞訊來龍場向王陽明探討“朱陸異同”,為王陽明折服,請王陽明到貴陽主講貴陽書院,始論“知行合一”。明史記載“貴州士始知學”。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后最早期的思想傳播。

這期間的講學,可稱為王門一期。



圖片發自簡書App

總結:

縱觀王陽明的生平,他的人生圍繞四件事而展開:悟道、講學、做官、平治(平叛勘亂、治世濟民)。悟道和講學是他的內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

王陽明心學,是在早期孔孟思想和后來程朱理學的邏輯和語境下,演繹而成的一套完整思想體系,唯在吃透孔孟儒學和宋明理學的遷延脈路和語境之后,始得窺見王陽明心學的門徑,登入其堂奧。循此邏輯展開去,就是中國哲學思想史的洋洋大觀。如果抽離掉五千年來的歷史遷延和儒家哲學語境,王陽明哲學思想的核心,歸納至極簡,就是六個字:致良知、做圣賢。而他的信念,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回歸本心與良知,人皆可以成圣賢。王陽明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天不生陽明,如萬古長夜。王陽明心學,一回萬古之光明,嗣往圣、開來哲、發天理、正人心,把宋明理學推上了最高峰,天下聳動、弟子影從,百代宗師,登峰造極。

生命的意義不單是幸福。王陽明疾病纏身、一生坎坷,在困頓與絕境中大徹大悟,在非議和險惡中毅然前行,歷經千難萬險,遍嘗千辛萬苦,屢仆屢起、百折不撓、忍耐克治、殺伐決斷、化險為夷,57年的人生歷程中“幸福時光”少之又少,然而他終究憑著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心靈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光耀千古的傳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02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15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06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44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26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7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7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9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7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01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50評論 5 36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4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7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30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9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