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牛頓第三定律和人類動力學
牛頓第三定律說,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亞當·格蘭特說,它也適用于人類動力學,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因此,創新者可以通過主動示弱的方式來推動自己的想法。
如此做有幾個好處:
1.打消聽眾的疑慮。因為,當人意識到別人想要說服自己時,會自然地提高心理防御,會暗示自己,要防止別人的影響。——首先開誠布公地講出自己擔憂的問題,大家的注意力反而從自我防御變成了解決問題。
2.它讓你顯得不是一個只看到事物好處的人,而是聰明到足以意識到創新的消極面的人。
3.讓你顯得更值得信賴,而不是只顧著推銷自己的想法。
4.你已經展示了那些顯而易見的弱點,這讓聽眾更難想到其他弱點。
這個讓我想到了特朗普,他能打敗精英政客的根本原因是,首先他出身在精英階層,他深諳精英階級的規則,其次他主動暴露出了自己口無遮攔、我行我素的缺點,讓政客漫畫家都很頭疼,因為諷刺他的所有東西都用不上,他說不定第二天就真的那么做了,他是真的不在乎,這點反而證明,他是個挺聰明的人。
6.創新的重復理論
心理學家羅伯特·扎喬克提出了純粹接觸效應理論,它指的是,我們對說明東西接觸得越多,就會越喜歡它,創新者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充分表達想法,“由于我們已經對我們的想法太熟悉,以至于低估了聽眾需要聽多久才能理解并沉浸其中”。
7.創新者的盟友:刺頭上司,但絕不是中層
同我們的直覺相反,創新者在尋找盟友時,首先不能去找那些隨和的人。因為雖然他們可能會喜歡你的想法,但他們更討厭沖突,這會讓他們的支持不那么堅定。應該找的是那些說話帶刺的主管,最好是他們自己也有過創新歷史。說話帶刺的人更容易站在反對他們和反對傳統的立場上,有過挑戰現狀歷史的人同樣如此。
另一類,最好不要找的人是組織的中層。“中層階層服從”理論,這個現象普適。
8.后發優勢
公司可以分為開拓者和定居者兩種類型。開拓型企業是先行者,是最先開發或者銷售一款產品的;定居型企業則屬于后發者,他們要等到市場已經被創造出來,才大舉進入。開拓者企業失敗的概率大概是定居型企業的6倍。
先發制人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如果之后進入的人趕上你并把你打敗,那做第一個進入的人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涉及專利技術或很強的網絡效應時除外)
9.兩種不同的創新者
創新者分為兩類:年輕的天才和年長的大師。為什么有的人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做出偉大的創新,有的人卻只有在上了年紀后才厚積薄發?這是因為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創新風格:概念型和實驗型。概念型創新者如同短跑運動員,實驗型創新者如同馬拉松選手。
最后兩條,舉個例子,徐志摩和季羨林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