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現在大家稱呼自己的爸都不習慣叫“父親”了,感覺那樣顯得要嚴肅些。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也只有一些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人才用”父親“這個稱呼。我從小到大對我爸的稱呼很簡單,只有一個”爸“字,如果用雙字,覺得肉麻,自己又叫不出口。
都說山東人受儒家思想比較重,我覺得山東父母在這方面有兩點體現對比較明顯:一是重男輕女,雖然現在社會開明,很多父母嘴上說無所謂,但是心里想的還是喜歡男孩;二是給兒子買房,以前說是蓋房,現在農村不稀罕了,大家都喜歡往城里跑,都講究在城里給孩子買套房。
我爸是那種典型的山東父親,很多東西都不舍得吃,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一心想著為孩子的未來打算。操心著給孩子蓋房、娶媳婦這些事。后來我跟福建的一朋友聊天,他說在他們那沒有父母給孩子買房的規矩,孩子將來要靠自己打拼賺的錢成家。我才明白原來全天下的父母不都是一樣的,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幫孩子成家的負擔,這也不應該成為父母的義務。
我媽一直抱怨說當年錯過了買職工養老保險的機會,我們國家的福利保障不太健全,農村人是沒法享受像職工那樣的養老保險的。當年本是可以私底下通過關系買到這樣的保險,而且很便宜,好像只要3萬塊錢??墒且驗槲野譀]同意,所以就錯過了?,F在政策管的嚴,即使想買也買不到了。
對這事我以前不解,后來才明白,我爸其實是想把錢攢著給我買房。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很佩服我爸,覺得他短視,沒什么大的能耐。但是我明白他做的很多事都是為我,他給自己的壓力太大,總擔心我將來因為沒房娶不到媳婦,那樣的話他會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害怕在村里丟人。
所以我剛畢業那會,他就催促我買房,說趁著現在房價低,早早把房買了。等到將來找媳婦,去女方家人家問你有沒有房的時候也好回答。不知道這招是不是真的好使,后來我去我媳婦家的時候,她媽真的沒有提房子的事。
1
我媽生我的時候是22歲,我爸是23歲。我媽跟我說我小時候我爸從來沒有抱過我,有時候讓他抱,他都不抱,一直都是她抱著我去街上溜達啥的。
后來我聽我一同學說他哥對自己的孩子一點也不親,因為他哥才26歲,說白了自己都還是個孩子,還覺得沒玩夠呢。而他爸有他的時候是30多歲,所以就一直特別親他。除了這個同學外,還聽起一同事說她弟弟,25歲就有了孩子。雖然自己不想這么早當爹,但是家庭條件比較好,即使有了孩子也毫無壓力,所以爺爺奶奶就希望早點抱孫子,可是他弟對孩子也不太喜歡。
聽到這兩件事后我才想清楚,我爸小時候不疼我,應該也是因為那會自己太年輕。等到自己長大后,對此更深有體會。
現在我爸已經50多歲了,我媽說有時候我爸會想我想得流眼淚。如果某次我發視頻,我媽沒接到,他就會沖我媽發脾氣。因為他們微信用的不熟,只會接收視頻,不會主動發邀請,如果我發視頻他們沒接到的話就相當于錯過了,而他們又不好意思主動打電話讓我再發一遍。
聽說我要回家的前的幾天,我爸的心情就會很好,非常開心。拿我媽的話說他就開始得瑟了。還真是年紀越大,對孩子越喜歡。
2
我爸沒接受過什么教育,只有小學水平,一直務農。
他一直拿自己的長輩身份自居,在我姑姑家的孩子面前,有時候會說“如果我打你,你媽也不敢拿我怎么著”這樣的話。這句話顯得很沒有人權,也沒有什么道理。當然我們家的親戚也都知道他這是玩笑話,不會真打孩子。
我奶奶經常說我爸太操心了,我表哥沒女朋友,他惦記。我姑沒錢給兒子買房子,他也會惦記,整天閑著沒事就念叨著。雖然我們也都經常勸他,不必太憂慮,很多事雖然有些困難,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小輩們現在也都過得不錯,可是他就是這樣的性格。
在村里,我爸的人品不錯,喜歡幫助別人,比較好說話。其實像他這種性格,有些時候是沒有什么好處的,反而會被別人視為軟弱,好欺負。
好在目前為止,我爸的這性格益處大于弊處。我以前比較害羞,見到村里的長輩基本不會主動打招呼,有些長輩也不知道該叫啥,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總是發怵在村里碰著長輩,特別一些跟我家里關系還不錯的。不過我發現有些長輩會主動跟我打招呼,我想人家或許就是看在我爸的面子上吧,我一小孩,人家也用不上我,干嘛對我這么客氣。
我大媽在城里給我哥看了幾年孩子后,有所感悟,回到村里說,老百姓的錢再多也沒人羨慕,因為那都是血汗錢。不像城里人,人家會靠智商賺錢,可能一筆生意就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我爸屬于那種老實本分的農民,也不聰明。我媽經常說他干活沒什么巧勁,這么多年,應該出了不少無用功。我們那的人主要都是種蘋果,蘋果樹的多少與收入的多少成正比。我爸前幾年墾荒,種了不少蘋果樹,但是由于這幾年化肥、人工費用的上漲,所以算起來收入并沒有預期中的高。我爸媽都非常節省,每年農忙的時候也是盡量少雇人,多雇一個人就要多一份錢。很多活都自己干了。
他也比較愛面子,閑著的時候我媽說想出去幫別人家干活賺錢,他總是反對,害怕給別人打工會受氣。雖然我媽不以為然,但是我還是支持我爸的,在我們那種小地方,很多制度都不完善,人家雇你肯定會讓你拼命的干活,干不好的話老板對你的言語也不會客氣。我作為一個在外的打工者,很能理解那種感受。
3
我爸說他曾經為我算過命,我將來不會離他太近。沒想到真的應驗了,畢業后我就來到了北京,看來還真的如算命先生所說,不過我未來要定居的城市還充滿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去年有段時間我說想回山東,本來他是很反對的,覺得在山東沒有在北京賺的多。這個可想而知,很多職業在二、三線城市賺的都沒有一線城市多,互聯網行業更是如此。
我曾經懷疑我爸不想讓我回山東是不是害怕自己的面子折損,他一直說我挺讓他省心的。畢業后自己找了工作,沒讓他去托人,他原來還發愁,我們家也不認識什么有本事的人,即使要托人找工作的話恐怕也無人可托。
他總是憂心忡忡,有點事就總惦記著,還經常失眠。
他從來沒有出來過,不太明白外面的世界,思想傳統,很多想法受村里人的影響比較大。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確實有很多畢業后找不到工作,需要爸媽托關系、找人送禮。村里的人也都喜歡炫耀,父母們總是按捺不住像身邊的人宣傳自家孩子的能力,每個月賺多少多少錢,當了什么什么官。其中不乏大肆的使用夸張手法。
我回山東后,雖然離家很近,但因為工作忙,還是一次都沒回過家。物理上的距離好像也拉近了心里上的距離,那段時間跟家里通電話感覺爸媽也挺開心的,對于我沒回家也不在意,估計是覺得反正離家近,回家的可能性更大,不急。
結果在山東呆了不到兩個月,我就再想去北京了,這次我爸又持反對態度。他應該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嫌工資低,賺的少;一方面又覺得離家近,回家更方便了,以后可以經常見到我。也許最開始他傾向于前者,但后來又改變了主意,更希望我離家近一些。
做父母的很多想法都一樣,一來希望孩子有出息,另外也希望孩子能留在自己身邊,但對很多家庭來說這兩者都不可兼得。
4
關于寫父親的歌曲有很多,我也聽過幾首,唯獨常石磊的這首《老爸》最能打動我。說不上來是什么原因,或許是因為歌詞最能代表我與我爸之間的關系。
在很多影視作品和歌曲中父親的形象總是寡言少語,不太善于表達。我爸也是這樣,他不太善于跟我說他有多愛多愛我,父親的關心跟母親不一樣,不會體現在細節上,也不會體現在口頭上。
長這么大,我還真是很少跟他擁抱。長大后,有時候他想抱我,我還有點推托。說實話我覺得自己的這性格挺像他,我也不太善于表達,很少對他們說愛。
長大后我才覺得跟我爸對距離近了,交流的也多了,似乎現在對他才更熟悉。
每次我離家前,他總喜歡說一句“好好為你的未來打拼吧”。起初我覺得這話沒啥意義,聽起來也不雅,但是現在我想這簡單、通俗的話飽含了他對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