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個老師告誡我,人要把自己看得低一點,這樣自己活得舒服,也讓別人舒服。
后來有個朋友,在我們起哄要他為自己的第六十六次演出發表感言的時候,他也說了類似的話,那種刻到骨子里的謙遜和平和所體現出來的教養,是我至今所敬佩的。
今天花了一個小時和一個朋友爭論,所謂爭論,其實挺沒意義的。記憶中,除了和合作的小伙伴們爭論過四次寫東西方面的一些細節、和服務人員爭論過兩次惡劣的服務態度、和L爭論過一次不記得什么東西,還真沒和其他什么人起過什么爭執。
今天還是頭一回和一個熟人爭論,但至少前面寫到的幾次爭論在我看來是有意義的,是能夠解決一些問題的。但今天的爭論到后來越來越讓我感到無奈與無力,我覺得自己有病,也覺得對方比我好不到哪兒去。
其實這個世界沒你想得那么好,但也真沒你想得那么糟,差不多的過就行,何必事事睚眥必報?何必日日戾氣纏身,看誰都不爽?
這樣一來惹得自己心情不好,這是最不劃算的,二來惹得他人心情不爽利,說不定間接惹到第三人、第四人…………最后說不定別人又會找回到你自己頭上,一般人怕是沒這個自信能搞定這么多事兒。
從剛掛電話收到QQ消息的一臉懵逼,到怒火中燒,我大概只花了不到一分鐘,現在想想自己也真是,前段時間告訴自己要努力學會更好的收斂控制自己的情緒,處事要更加理性穩妥,自己修為實在太淺的這些反省瞬間就喂了薩摩耶。
但又說到一個道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旦對方“有意”了,是不是就代表你的話要么表達方式不穩妥,要么話題本身就不合適呢?
還有捐錢這事兒,我覺得大家都覺得很low的那句話—“善良是無價的”其實仔細想想挺有道理的,一個捐十萬塊的就有資格嘲諷別人捐十塊的?這不是腦子有病嗎。
在這種事情上,誰都沒有資格說教,更沒資格對他人該捐多少該怎么捐發表看法,過于喜歡發表看法的人一方面可能是平時生活中被人忽視久了,急于尋找存在感。另一方面可能是他的這一刻突然文思泉涌,不發表評論一番他會憋死。
還有有事兒沒事兒喜歡詢問他人看法的,特別是當結合捐款這種很容易觸碰到人敏感之處的事情,特別是當沒捐之后,還特地跑過來問,難免讓人覺得不懷好意。
但為什么沒捐?
當一個人一開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俯身對你說你本來打算捐的二十、十塊、五塊是廉價的同情心的時候,你還捐不是傻呢么?(你以為誰都像你那么高風亮節、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呢么)
還有看法這個東西,這個世上往往很多人喜歡詢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數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心,好的看法他們會開心并感激的接受,但不好的,卻往往很少人能在苦澀過后完全改變。
其實也沒有必要為他人的看法改變,至少在你自己認為沒錯的地方不要被他人左右,因為看法這個東西,你所謂的缺點可能在另一個人眼中正是吸引ta的地方。
既然如此,又何必那么執著的詢問并在意他人看法呢?
所以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所做這件事的看法、對另一件事的看法,這種行為可以說是有意義也可以說毫無意義啊。
特別是別人覺得你問得不懷好意,直白的拒絕回答的時候,又何必窮追不舍?
多年情分就因為這一個小時被傷,實在是不劃算,所以,最妥帖的辦法,便是互相冷靜。
但“tm”這個詞,真是越聽越惱火。
即使自己說沒覺得什么,卻聽到對方說的時候很是刺耳,“我說可以,但你再說tm這詞,信不信下次見面直接扇你”現在想想這話未免太不講理,難怪朋友要笑,一笑,氣就消了。
“心有所覺,亦做不解” ?今天剛看到的一句話,最后把它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