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行禪師碑》,又名《隋大善知識信行禪師興教之碑》,越王李貞撰,薛稷書。唐神龍二年(706)八月立。
石已久佚。現僅存清何紹基藏宋拓本傳世。剪裱本,冊尾殘損,[1]正文共25開,另有跋一開半。正文125行,每半開5行,行7字。每半開縱19.8厘米,橫13.5厘米。此本現已流入日本,為日本京都大谷大學所藏,存一千八百余字。冊后有清代王鐸、何紹基、吳榮光等人題記。日本有正書局、神州國光社曾出版何紹基藏本。碑文內容記述隋代名臣信行禪師之興佛教事跡。此碑書法瘦勁妍媚,上承褚遂良之遺緒,下開宋徽宗瘦金書之先河。其藝術風格比《升仙太子碑陰》書法更為華美、典麗。可以說這是薛氏書法由虞世南書體轉向褚遂良書體的一種反映。此碑為薛稷的代表作,而且薛氏書跡傳世極少,更可見此碑之價值。
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然是褚書的面目,然于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不失為唐楷佳品。
張懷瓘云:“書學褚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之高足,甚為時所珍尚。”呂總說:“薛稷真、行書如風驚苑花,雪惹山柏?!倍溡舱f:“薛稷于書得歐、虞、褚、陸遺墨至備,故于法可據。然其師承血脈,則于褚為近。至于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別為一家?!毖︷E流傳極少,《信行禪師碑》可以看出其書法的一般特點。
翁同龢于咸豐癸丑年(1853)購得此帖,本與何紹基本存字相當。后被李文田(1834-1895)和張之洞(1837-1909)借觀,失去首頁四十六字。1920年,翁氏后人翁萬戈先生繼承翁同龢收藏品。1948年,為避免損失于戰亂,翁萬戈將之運至美國。
看到了“翁氏藏本”,打破了《信行禪師碑》的孤本之說。
信行大師,是我國隋代倡導三階教(佛教一個支派)的一位大德。俗姓王,魏郡(今河南安陽)人。十七歲時,出家于相州(今安陽)法藏寺。受戒后,博涉經論,重視行持。認為佛教須應時宜,實行濟渡,不應空講理論。又比丘生活方式,對于菩薩行頗多不便,因此,他于法藏寺舍了具足戒。
信行舍了戒后,極力宣揚大乘利他精神,并且親服種種勞役,節衣縮食,救濟貧窮并供養三寶。雖舍了戒而并不還俗。于是遠近有一些僧徒造門詰問,信行說明他要創立新宗的企圖。他認為隋代已是末法時代,應因時設教,以法驗人,從而依末法觀創立三階教義。他把整個佛法分為三階,闡明機教相應與根行相契。謂第一階為大乘根機,屬于正法時代;第二階為三乘根機,屬于像法時代,以上第一、二階教中有大小差別之法,名為別法;第三階為世間普通的根機,屬于末法時代。不論大小乘法,必須普敬普信,名為普法。普法就是末法眾生唯一得救的法門。有很多人從他化導,奉以師禮。
開皇三年(五八三年),他在相州光嚴寺,發愿為皇帝、諸師父母乃至一切眾生,施舍身命財務,建立禮佛、轉經、眾僧、眾生、離惡、頭陀、飲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燈燭、鐘唄、香、柴炭、洗浴十六種無盡藏行,“愿施無盡,日日不斷”,直至成佛為期。開皇七年(五八七年),信行已經四十八歲。他寫信給相州知事,誓愿頓舍身命財務從事無盡藏的布施。要求相州知事代為奏聞,讓他推行這個志愿(“信行遺文”)。
這時左仆射(丞相)高 ,聞信行盛名,因請隋文帝召他入京,并施資于京師(今西安)真寂寺建立別院,供養信行居?。ㄌ婆R“冥報記”)。開皇九年(五八九年),信行帶著弟子僧邕等自相州至京師,受到了很多僧俗的皈敬。
信行教導門徒,悉行頭陀乞食,日止一餐,他又效“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榜樣,路上遇人,不問男女,悉行作禮,謂之“普敬”。由是他所領導的教團很快的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
信行晚年患病,體氣衰弱,不能起床,乃請佛像入房觀念。開皇十四年(五九四年)正月四日寂于京師真寂寺,年五十五(“續高僧傳”作五十四, 據“故大信行禪師塔銘”)。弟子凈名、僧邕等三百多人,依林藏法,收其舍利起塔于至相寺旁,弟子裴玄證為撰舍利塔銘,他的教徒歿后,無論僧俗,照例也埋葬于他的墓塔左右,后來那里建了信行塔院,稱為百塔寺。
信行創立三階教的年代,據敦煌發現的“信行遺文”看來,開皇三至七年(西元五八三~五八七年)間,始在相州提倡。后來由相州傳入隋都,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不幾年間,便形成了一個三階教派。
三階教所創立的無盡藏布施思想,與“華嚴經”的菩薩思想有關。裴玄證“信行塔銘”說∶“(禪師)披‘雜華’(即‘華嚴經’)之文。起菩提之行,感波侖(常啼菩薩)之志氣,慨童子(善財)之精誠。誓欲洞達十二之文,和會百家之說。”可知信行之所以建立無盡藏,是受了“華嚴”饒益眾生思想的啟發。
信行認為到了末法時代,應有一種能夠滿足時代要求的佛法,即所謂三階佛法。三階的名稱,是依時、處、人三項而建立的。約時三階,即以經上所說佛滅后的正、像、末三個時代而言,以佛滅后五百年正法時代為第一階,次五百年像法時代為第二階,佛滅千年以后末法時代為第三階。約處三階,以凈土為第一階一乘(大乘)之處,穢土為第二階三乘(大小乘)之處,第三階為戒見俱破的眾生之處。約人三階,即以一乘、三乘和世間根機的區別,分為三階。他認為眾生根性不同,必須因人說法。既然時屬末法,處在穢土,人乃劣機的世間則應信修普法。若以下人而修上法,則不和機宜。所以三階教的主要教義,在于對根起行。
信行認為第一階正法時,戒見(行為和認識)俱不破,第二階像法時,破戒不破見,二者都是具有正見的人。但到第三階的末法時,則戒見俱破。劣時劣處,又為偏見(空或有)或邪見所支配。對于執著偏見的人,若授以第一、二階的“別法”,則信此一佛一經者,將謗他佛他經。所以信行主張在末法時期,不應學習“別法”,應該普遍歸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故他稱第一、二階為“別佛別法”,稱第三階末法為“普佛普法”,略稱“普法”。
信行的著作,最初見于隋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年)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十二,稱為“對根起行法集錄”三十二卷、“三階位別集錄”三卷,早已散佚。后世學者對于三階教的內容,只能從窺基的“凈土要訣”及懷感的“釋凈土群疑論”等書中的片段記事,略見其教理大綱而已。到了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慶輝在歐洲從斯坦因、伯希和自敦煌盜去的許多古寫經中,發現了關于三階教的幾種寫本,從而進行研究,并參照日本古代所傳三階的典籍加以校訂發表。因此,現在可以見到信行的著作有“三階佛法”四卷、“對根起行法”一卷、“大乘無盡藏法”、“七階佛名經”等殘卷。
來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