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陶淵明(約365- 427年),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末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來自百度)
一、《歸去來兮》:尋求最自然的快樂
從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93年),陶淵明29歲,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他自解印綬,歸隱田園,直到老死。陶淵明一生共有五次做官的際遇,但每次做官的時間都較短。他想出去當官,掙點俸祿貼補家用,又不屑于阿諛奉承,逢迎上司,他掛念著家人,惦記著他的田園生活。因此,每次當官少則一年半載,多也不過三年,便以各種借口回歸家園。
正如他在《歸去來兮》中所云:“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隱,是他自然的本性,勉強不得。
即使在“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的情況下,他依然覺得違背初心,為“五斗米折腰”而當官,身心的痛苦倍增。
這時,“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他的心被一張無形的網(wǎng)所束縛,怎能不惆悵呢?怎么逃脫這張無形的心網(wǎng),只有“歸去來兮”。他仿佛看到了田園一片荒蕪,心生惋惜。他一再告訴自己,還是回去吧!
回鄉(xiāng)后,他“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喝酒、散步,可以感受云卷云舒與鳥倦知還的樂趣,直到“景翳翳以將入”,他竟“撫孤松而盤桓”。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那么奇妙,讓他流連忘返啊!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辭官絕非偶然,他一直在官場與田園之間徘徊,再徘徊,掂量再三,再三思量,孰重孰輕,答案自然揭曉。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回家去吧!世人與我志不合,道不同,讓我同外界斷絕交游吧。
息游,這是一個違背世俗的大敢想法,誰能脫離得了這個世界呢?息游后怎么生活?但陶淵明內心是通透的,是有數(shù)的。
他看不慣官場的虛偽,更向往“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這種最純凈的世界。與親朋好友聊天愉悅身心,無憂無慮;彈琴讀書陶治情操,忘卻煩惱,這樣的生活最愜意。
二、《飲酒》:在鬧市中尋求一隅寧靜
大致在魏晉之前,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大自然是受有意志的“天”所支配,是以“天”的意志為轉移的。
東漢末,人類的個性生命逐漸覺醒,人類開始懷疑“人類、大自然與天”之間的關系。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以“人的主題”為內容的相關創(chuàng)作日益豐富。人們在自然界中強烈地意識到,人生受到了無形的壓迫,必須尋找相應的解脫方式。
陶淵明的詩應時而生,他的詩表現(xiàn)出一種與眾不同的人生觀和自然觀,否定了世俗的價值觀。他認為,人與自然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和諧統(tǒng)一的。
其中,婦孺皆知的《飲酒》第五首,最為充分地表現(xiàn)出那種回歸自然,尋回真性的怡情怡性。
? ? ? ? ?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 ? ? ? ?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 ? ?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 ? ? ?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 ? ? ?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蕓蕓眾生,“結廬在人境”,卻不能灑脫地過上“而無車馬喧”的生活。陶淵明做到了!生活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他擺脫嘈雜車馬的打擾。他生活在人世間,卻沒有人世間的煩惱,他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修行者。修行讓他遠離生活的紛紛擾擾,活在當下,活出自我。
擁有這種自在的生活,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心遠地自偏”,這是最好的回答。“遠”,他遠離人世間所追逐的一切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尋求一個平靜的心靈家園。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生命覺醒!
于是,陶淵明從官場上退隱,擺脫那個爭名逐利、裝腔作勢、烏煙瘴氣的世界,找到一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精神家園。
陶淵明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在庭院中,他自得其樂地飲點小酒,擷取芬芳的鮮花,望著縹緲的暮氣環(huán)繞于峰際,聽著鳥兒歸林的歡叫聲,自己仿佛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山同靜,與花同笑,與鳥同悅,這就是他精神的伊甸園。懂自己,懂生活,陶淵明以行動活出了現(xiàn)代人最向往的生活模式。
在喧囂的都市里,在忙碌的生活中,誰不想尋求一份寧靜與悠閑?陶淵明以行動告訴我們,取舍自在人心。種一片花,寫幾個字,看會書,健個身……選擇適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精神空間,從疲累與浮躁走出來。在心境的平衡中,真正領略生命的美好與價值。
三、《雜詩》:享受活在當下的快樂
《雜詩》共有十二首,是一組詠懷詩,一組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的雜感詩。
文學史家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于同一年內,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經(jīng)八年。 (來自百度)
? ? ? ? ? ? ? ? ? ? 雜詩·其一
? ? ? ? ?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 ? ? ? ?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 ? ? ? ?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 ? ? ? ?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 ? ? ? ?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 ? ? ? ?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詩的開頭提到,“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陶淵明覺得人生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如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沒有著落,沒有根底。人生渺茫,不可把握,這是人類最初的思想狀態(tài),這是一種聽天由命的消極與無奈。
除此之外,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猶如“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命運是變幻莫測的,是飄泊不定的。經(jīng)歷了種種遭遇,種種變故,人的本性也因此而改變,不再是那個最初的自我了。曾經(jīng)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因戰(zhàn)亂頻繁,因政治黑暗,隨風而去了。沒有了大我,只有小我。陶淵明在出仕與退隱的苦苦掙扎中,小我占了上風。他終于在41歲辭職歸田,不再出仕。
這時,陶淵明清醒地意識到:世俗,不是一成不變的。世俗的眼光,是可以違背的。
他對“兄弟”的理解是這樣的:“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無身份之別,無年齡之分,親如一家。這是陶淵明在戰(zhàn)亂年代對和平、對泛愛理想的渴求。
他這樣詮釋“快樂”:“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應該聚在一起共飲。歸隱后,他沒有放棄人生的美好追求,他在村居生活中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尋求精神上的歡樂,這種歡樂是純粹的真性情。
嘗到了快樂的滋味,陶淵明感慨:“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在渺茫的人生中,在黑暗的社會中,快樂是多么不易呀!只要尋得一點點快樂,要及時抓住,盡情享受。
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與現(xiàn)代思想是大相徑庭的。但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它懷疑、否定舊有的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對生命、意義、命運有了不同的思索和追求。
四、《歸園田居》:覓得田園生活的樂趣
陶淵明任官十三年,卻素來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向往田園自然美好的生活。最后一次出仕,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從此躬耕于田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本詩就是其中一首。
? ? ? ? ? ? 《歸園田居》(其三)
? ? ? ?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 ? ? ?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 ? ? ? 道外狹木長,夕露沾我衣。
? ? ? ?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在南山腳下,無耕作經(jīng)驗的陶淵明種下了易于生長的豆子,內心充滿豐收的期待。可是不多久,卻發(fā)現(xiàn)田間的草長勢異常茂盛,遠遠超過了豆子。這一“盛”一“稀”,宣告他農耕的失敗。
可陶淵明不氣綏,他像個老農一樣,孜孜不倦地研究農作物的種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早出晚歸,在田間勤勤懇懇地除草;他任勞任怨,與田野朝夕相處,直至披星戴月才扛著鋤頭回家。
狹窄的田間小路上,雜草叢生,即使夜間的露水沾濕了衣服,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他依然樂此不疲,用心感受辛勤的勞動所帶來的身心愉悅之感,絲毫不違背自己的初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是陶淵明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離開了官場有什么可惜的,但不要與那個污濁的世界同流合污,以致于迷失自我。
當時,擺在陶淵明面前有兩條路:一條出仕當官,領取俸祿,生活質量保證,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計。
經(jīng)過一悉權衡取舍,陶淵明作出了一個任性的抉擇。他堅持操守,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毅然走上了歸隱之路。
做出這樣的決定,他得付出多大的勇氣,頂住多大的壓力!面對親朋好友的質疑,面對左鄰右舍的議論,陶淵明如何能全身而退?唯有堅持信念。面對質疑的目光,他可以我行我素,可以置之不理,可以談笑風生,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多少人曾無端地抱怨生活,抱怨工作,可又多少人敢于挑戰(zhàn)自我,遵循內心,作出改變呢?抱怨的多,改變的少。今天抱怨,明天工作繼續(xù),生活照常。
可陶淵明用行動踐行理想,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了美,在躬耕中找到了樂趣,在與老農的交流中覓得了最純樸的人際關系,在田園中再也不必戴上虛假的面具。他揭開了田園的神秘面紗,改變了世俗的田園觀念。他用手中的筆謳歌了田園的美麗與真實,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的先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楷模。
你若盛開,桃花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