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鄉,零星散落人家的村莊,幾畝良田,幾株芳草,與世無爭,返璞歸真,過著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的生活。這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
身處都市中的職場,我不清楚是否真的有人獨愛喧囂并發自內心的享受和喜愛每日穿梭街市樓宇,拼搏工作的日子。即使真的有,或許在他的一生中也存在著無數次想要逃離城市藩籬,去田園尋得片刻孤寂和安寧的時候。
曾有位前輩同事跟我說“人類最后的感情是回歸于農村,回歸到自然的”。當時年紀小,只是詫異他為什么會這樣說,但現在卻對這話極其認同。
人類由自然孕育,由自然滋養,和自然共生共存,并且最終的命運也將是化作塵土、回歸到自然。久居都市,沒有人會不向往自然;在復雜的人情樊籠里受了傷,會想到自然之中找尋療愈的力量;厭倦了追逐名利金錢的世俗,也會自然而然想投身自然,學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遠離大千紅塵,守一處田園,在心里住一個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01
在和平繁盛的當代,我們多數人不可能像陶淵明一樣真的去田間歸隱,但卻可以在身心疲憊時在他詩文的世界里找尋片刻的安寧。
陶淵明存世詩文有一百多首,篇篇經典。尤其是田園隱逸詩開創了中國詩詞的田園派,影響久遠。
讀陶淵明的詩,即使你心陷煩惱,也會立刻被他帶入一副悠然自在的村莊畫卷。閉上眼睛,想像陶淵明詩詞中的世界:聽聞深巷里的狗吠,籬笆里的雞鳴,炊煙依依,草木悠悠,山澗有溪流淙淙,梧桐上有飛鳥棲息,緊繃的神經立刻就能放松下來。
陶淵明說心遠地自偏。雖然西安算不上大城市,但每天往返家里和公司,所見皆是樓宇林立,擁堵街市,所聞也皆是人聲鼎沸,喧鬧嘈雜。雖然不圖自己有什么作為,但和所有人一樣,工作上操心的事兒歸根到底也是世俗之物。
如此,“心”里裝那么多煙火氣,是怎么也遠不起來的。只能看看這些田園詩讓自己偶爾和現實優雅的告別一下,這也就是我認為的詩詞經典的意義。
02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有人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出世和入世兩個自我,陶淵明也不例外。雖然在詩中說自己少時家貧,但陶淵明算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父曾經官至大司馬,外祖父也是晉朝赫赫有名的名士、官員。到了陶淵明八歲時,其父親去世,母親獨自撫養他,自此家道中落。
這樣的出身也讓他曾經矛盾過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他詩中所說的“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他曾渴望像自己的曾祖父一樣,建功立業,但也在四次官場周旋之后,與仕途訣別,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生活,如同自己的外祖父孟嘉一樣出世隱退。
二十幾歲的陶淵明第一次走出書齋開始他的出世夢,如同現在那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心里總是志向高遠,想做出一番事來的。但不料,他遇到了一個愚蠢上司。
這個上司就是書圣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此人迷信鬼神到了瘋癲的地步,正經事卻一件不干。任職期間發生了叛亂,他不去鎮壓防守,卻想請出天兵天將幫忙護城,最終叛軍破城,將其亂刀砍死。
而陶淵明呢,好在此時已經辭職回家,逃過一劫。
辭職后他回歸田間生活,但心里還是沒有放下建功立業的報復。前后兩次又走向仕途,可惜,這兩次他的領導雖不愚蠢了,卻是竊國叛亂之輩。
而他自己,此時也是矛盾的,身在官場卻仍在出仕后眷戀田園,像他自己說的“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始終,他還是相繼辭職,返回老家。
事后證明,也正是他對田園鄉野的眷戀救了他,讓他不至于像上司一樣,爭得頭破血流,最終卻只落得凄慘下場。
而最后一次入仕擔任縣令時陶淵明已是中年,因為家貧,也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遺憾還在心里。
我相信這一次出仕時的他想必在內心里苦苦掙扎過,矛盾過。他一定也想過,這一次的入仕該放下高潔了,但他畢竟是陶淵明啊,他的內心容不下世俗的丑陋。
做官僅幾十天,他就被要求要穿戴整齊、配好禮品、恭恭敬敬的迎接前來檢查的官員。這位官員兇狠貪婪已經遠近聞名,每到一處便要索要賄賂,滿載而歸方休,否則便要想盡辦法整治。
陶淵明始終不可能玷污了自己的靈魂,留下了一句“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便踏上了他通往鄉野的大道,辭職歸鄉。
03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快回來吧,田園都快荒蕪了,怎么還不回來?
讀到這一句,與作者身隔一千多年時空的我也不免感動。這是多么真摯的熱愛,才會在這么幾個字里淳樸的表達出田園也對他的愛,他熱愛的山川田園,鄉村中的一草一木也在呼喊他回來。
至此,陶淵明結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沒有過絲毫留戀。他的仕途走的不順,但歷史也該感謝命運對陶淵明的安排,正是出世的不順,才讓中國文學出現了這么一個自由灑脫的靈魂,正是官場的不順,才讓這位文學家、詩人給后世的中國留下了眾多經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時的他只恨路途遙遠,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他的田園中去。他一路唱著“歸去來兮”,長吁高歌,人未歸而心已歸。
04
中國歷史上文人在仕途受挫后轉而歸隱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朱敦儒等,也是如此,他們大多都是官場不順,空余遺恨,轉而無奈回鄉,樂天知命,歸隱之中難免有些消極避世色彩。
陶淵明的歸隱卻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赤誠的熱愛,是積極的出世。
在《歸去來兮辭》里,他說自己“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意思是說他對鄉村故園常懷強烈的眷戀,這是為什么?只因生來本性任其自然,并不是矯情。
回到鄉村的陶淵明,每天過的自在開心,他飲酒作詩,也像普通農人一樣,耕種土地。他自我調侃自己的莊稼“草盛豆苗稀”,他也說“衣沾不足惜”,哪怕是在田野里打濕了衣服,也舒心愉快,衣服也不足惜。
身處田野一隅,但陶淵明的眼光并不局限在個人,他也看向了整個社會。
他通過一個武陵漁夫,塑造了一個大同世界的桃花源。這個理想主義的社會和他所一直向往的歸園田居一脈相承,這些理想雖然不能被實現,但也和陶淵明一起化作了中國文化歷史天空中一個璀璨的標記。
對我來說,在當代再讀陶淵明的詩有何意義?
就像是心靈蒙受塵垢,需要洗滌一樣。困頓之中,陶淵明的詩如一縷清風,一絲清泉,讓人獲得短暫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