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里,舊歌戲,鄉間草臺唱不已……”每次聽安九的《社戲》,句句歌詞都會將我的思緒帶回童年,帶回那座古戲臺前。
? ?村里有一座大夫廟,也不知供奉著哪路神靈,我只知道每年一到大夫廟“老爺”壽日,村里便會請戲班子來演出幾天,如今想來,大概也就類似于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吧。那時候,農村里的老人孩童沒有太多娛樂活動,這社戲恰恰滿足了大家伙在文化生活上的需要,于是也就十分受歡迎,記憶里,戲臺下總是黑壓壓地坐滿了無數人。
? ?不論是哪個戲班子來演出,第一晚的加演總是《天官慶壽》,這是這幾日演出的第一次高潮,也是小孩子最歡喜的時候。在戲臺的左前方會架起香案,放著許多干果甜糖供奉“老爺”,在慶壽之后,幾位老人會將那些干果甜糖向臺下拋撒,這時,臺下總是你推我擠,爭著搶那些吃食,因為聽老一輩人說,那些東西吃了可以保平安、得好運。我倒不太喜歡去湊熱鬧,但看著那畫面總是歡樂,這是人人都有幸福生活才會有的景象啊!最精彩的莫過于東方小仙的戲。東方小仙會帶著一樹“蟠桃”上臺,在向觀眾分發“蟠桃”之前,會有一段贊詞,所謂“有桃必有贊”。這贊詞也是相當有趣,“蟠桃本是仙家寶。阿公阿婆吃蟠桃,保佑儂,四世同堂福氣好;農民伯伯吃蟠桃,一年個四季收成好;做生意人吃蟠桃,鈔票賺起比山高……”詞句簡單易懂,有民間氣息,但卻不俗,反而韻味十足,念起來朗朗上口。
? ? ?慶壽之后,偶爾會再加演清唱、舞蹈,有時會直接開始演出正本——這也是我最為期待的。
? ? ?年幼時并看不懂戲文,只是長輩們要求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坐著看戲,我也就乖乖坐著。周圍的觀眾看笑了,我便也笑起來;周圍的觀眾看哭了,我也會跟著大哭。幼稚如我。稍長大些,也漸漸地能看懂劇情了。我知道《五女拜壽》中有善良孝順的干女兒,也有不認雙親的親生女兒;我知道《珍珠塔》里有年少有志、貧賤不屈的小方卿;我知道《天道正義》里有尋夫受盡磨難的秦香蓮、貪慕榮華富貴而妻兒不認的陳世美以及舍身取義的韓琪……再大些的我,知道了臺上演出的劇種叫越劇,也癡迷于它婉轉的腔調、優美的唱詞、淡雅的妝容、華麗而不失秀氣的戲服和精彩的劇情,我愛上了它里里外外無處不在的美。
? ?小時候,只要是不讀書,我便會早早地吃好飯去戲臺下等候開場,幾乎是一場不落。周圍的小伙伴們也總是和我相約看戲,我們常常在家里帶了些零食藏在衣兜里,然后六七個人一起就霸占了一條長凳,看著臺上演繹著悲歡離合,我們跟著演員哭,跟著演員笑,偶爾坐得乏了,就從衣兜里抓一點零食吃一下,抹抹嘴又繼續看戲。那無憂無慮的看戲的日子,好不快活!最為遺憾的是,最后一晚必定會演的送客戲我是沒看過的。因為家中的長輩信奉鬼神之說,他們說,最后一晚的戲是不能去看的。
? ? 我認定那座古戲臺是我童年的伙伴之一,這些看戲的故事是我童年里最溫馨美好的一段記憶。可隨著年齡增長,學業越來越繁重,我幾乎沒有時間去那座戲臺下再看會兒演出。即便是去了,臺下看戲的人也是越來越老,越來越少,再難見小孩子的身影,就算是有,也是扎堆圍攏在小吃攤前——這樣的氣氛倒是有點破壞我看戲的心情,雖然不曾影響我對越劇的熱愛,反而使我更愛越劇,更愛那座古戲臺。
年年難唱年年唱。我不知那座古戲臺上的戲究竟已經演了多少年,也不知道還會演多少年,但我希望那戲臺上的戲可以年年歲歲不間斷地演下去!即使隨著社會發展,村民的文化生活會越來越豐富,可這社戲演出畢竟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風俗,是鄉間生活的一段鏡頭。人當然不能生活在過去,要活在當下,展望未來,但在物欲橫流、快節奏生活的今天,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去那戲臺下再看會兒戲,享受經歲月沖刷而留下的文化遺產,體驗最初的鄉間生活,感受淳樸的民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