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說的不是“突破攝星”,而是科學“星空”
作者:白峰
霍金是一位科學家,是面部癱瘓、生活幾乎不能自理的科學家,就是他這樣的身體,依然給予了世界《時間簡史》,其的出版風靡一時,更激發了每一個人的科學夢幻之旅,人們把科學的精神,科學的事,都記在了《時間簡史》,閱讀并且成為激發人們的一部時間之書。
最近霍金又火了,火了的不是他的書,而是他開通了微博后,粉絲百萬,其提出的“突破攝星”計劃,也讓更多的人關注,也讓更多的人蠢蠢欲動,想登上宇宙飛船,尋找屬于科學的另一片天。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我的中國朋友們,你們好嗎?好久不見了!”12日上午10點,這樣一句輕松的問候讓微博沸騰,因為它來自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一時間,“霍金開微博了”這個話題引得網友爭相談論。有數據顯示,霍金第一條微博發布后不到5個小時,他的粉絲數就超過了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截至目前,霍金微博的粉絲數已經超過240萬。
對此,專家也好,科學家也罷,都認為霍金提出“突破攝星”計劃不可行,也沒有可能,因此,對于霍金的“突破攝星”,只能是夢想,也不是現實,更不會成為科學之旅,科學家和專家的看法非但不能助霍金一臂之力,督促其計劃的完成,反而會成為最大的阻力。
不過,霍金提出這樣的設想,也并非“空穴來風”,絕非“癡人說夢”,其是有科學的依據,也有一些投資者的鼓動,可不,就在13日早上8點霍金次更新微博時宣布:聯合互聯網投資人尤里·米爾納啟動“突破攝星”計劃。霍金還透露Facebook的創始人兼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也加入了該計劃的董事會,為“突破攝星”助一臂之力。
事實上,有依據但不一定能實現,有支持并非就會成功,往往美好的夢想都會化作泡沫,也會被撞得鼻青臉腫,世界上每一項科學的研究,都是這樣的,而且都經歷了無數字的失敗,更經歷了看客的冷眼旁觀,或者說冷嘲熱諷,但是通過科學家一代一代的努力,他們的付出終于變成了現實。
況且,每一項科學的研究,都是從夢幻開始,也是從空想開始,諸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其也不是從蘋果落地受到啟發后從空想變成了現實嗎?愛迪生發明了電,還不是看到一張垃圾紙才有了夢想,更有了電的事實嗎?
每一項科學研究的成功,背后都會經歷過千辛萬苦,也會經歷過阻力,更會經歷過社會的不看好,但是只要堅持了,而且不斷的努力了,都能會成為事實。
就在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而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發現兩種新元素。如果當時沒有夢想,居里夫人能發現釙元素和鐳元素嗎。
沒有夢想,我們還有“兩彈一星”,甚至是如今的神舟飛船上天,航天員上天的現實嗎?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就是憑著對夢想的執著,一步一步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成為了科學的實踐。
其實,霍金給世界的絕不僅僅是一項“突破攝星”計劃,給世界的是一片科學的星空,給世界一些夢想,科學是無止境的,科學既是不斷探索的,也是不斷實踐的,更是從夢想到現實的過程,我們“仰望星空”,是星空給予我們的美麗,給予我們希望,給予我們夢想。因此,“這一天,我開始仰望星空,發現星并不遠,夢并不遠,只要你踮起腳尖,我相信有一雙手,把我輕輕牽到你的跟前,我相信有一根線,將夢想與現實相連,我相信有一種緣,會把所有的偶然都實現,我相信就是這一天,命運開始改變”。
我們每一個人或許做不了霍金,但我們可以做一棵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或許無人知道,但是每年春天,小草都會破土而出,發芽變綠,把大地鋪設的更加美麗,同樣讓世界精彩。
既然我們做不了霍金,我們就做一個平凡的人,圍觀和關注他,但人生里不能沒有計劃,不能沒有夢想,從他們計劃里學習到自己有用的東西,學習一種精神,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學習不虛度年華的精神,或許是夢想,但這樣的夢想依然給我們科學的星河,科學的星空,我們仰望星空,默默地支持霍金,更支持每一個科學者,讓科學的探索永遠都在路上,永無止境,讓科學從夢想到變成現實,變成美麗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