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驢年馬月的事,穿城街西住著一戶人家。丈夫早逝,一個四十多歲的婦道人家,帶著個十來歲的小男孩生活。
一天,這個婦道人蒸糖饅頭,燒土灶鍋,鍋門的草燒沒了,她就到門前草堆處抱草。突然,她看見一只大魚鷹,閉著眼,伸著一條腿睡在草堆邊曬太陽。
也是湊巧,草堆邊正靠著一把糞勺,她拿起糞勺照頭一下就把魚鷹打死了。她把魚鷹拎回家,孩子鬧著要燒魚鷹吃,她就把魚鷹填進了鍋底。
不一會,就聽見有不少人在灶堂里喊:“哎呀,悶死了!”她聽了聽,聲音是從灶堂里發出來的,于是便把魚鷹從鍋底里拖出來,再聽聽喊叫聲就在鳥肚子里。
她連忙拿刀把鳥肚子剖開,從鳥肚子里拖出一條大魚,再聽聽,喊叫聲還在魚肚子里。她又用刀把魚肚子剖開,整整從魚肚里走出三十來個人。最后,還從魚肚子里拖出一條大船。
原來,這三十幾個人乘大船在海里逮魚,船被一條像小山似的大魚吞進肚子里去了。后來聽到天上有只魚鷹大叫一聲,便覺得被魚鷹叼上天了,后來的事情便不知道了。
三十幾個人這時肚子都餓了。婦人便叫他們先在大樹下乘涼,等她把糖饅頭蒸熟了,喊他們過來一起吃。過了大約一袋煙工夫,糖饅頭蒸熟了。三十幾個人把一只碩大的糖饅頭抬到大樹下,來不及用刀切,就圍著饅頭用嘴啃著吃。
三十幾個人肚子都吃飽了,可是還是沒有啃到糖。有兩個搗蛋鬼一個在南邊一個在北邊用拳頭捅,哪曉得這一捅,把糖饅頭兩邊捅出兩個大洞。等他們把拳頭一拔,饅頭里面的糖水便像箭一樣直刺出來。
這一刺,可不得了!南邊六里地刺出一條河,北邊六里地也刺出一條河。后來,人們把南邊的那條河就叫南六塘河,北邊的那條河就叫北六塘河。北邊那條河里因為砂礓多,所以又叫砂礓河。
這兩條河里的水比別的河里水都甜,河里長出的魚、蝦、蟹的肉也比別的河里的甜嫩好吃。人們都說,這是穿城街上那個婦人糖水滋潤的結果哩!
筆者感言:六塘河舊名北鹽河,亦稱茆家河。明清之際,鑿斷馬陵支麓,引駱馬湖東注,曰攔馬河??滴跏吣?,河道總督靳輔于攔馬河遞建六壩,筑堤成塘,以泄湖運漲水,又于碩項筑屯堤,于是廢湖為河,六塘之名始著。
其自駱馬湖東出,在江蘇原宿遷縣(今為江蘇宿遷市宿豫區)東、泗陽縣北者,名總六塘河,東北流至淮陰縣北境之錢集,歧為二支,一支至武障壩,曰南六塘河,一支至龍溝,曰北六塘河,并入于鹽河,東出合為灌河,至灌河口入海。
清乾隆時曾設六塘同知,專司河事,今上游淤墊高仰,水止不流,滾壩遺址,蕩然無存,下游南北兩支,河身淺狹,稍漲即決,而由灌口入海之途,復有鹽壩扼阻,故每遇大水,時有潰溢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