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陽縣來安街道境內,有一條長達十幾里的大壩。它像一條巨龍一樣靜靜地臥在那里,默默地向人們傾訴著它的來歷和歲月的滄桑。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話說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經桃源縣(今泗陽縣)陳家莊行宮,剛剛住下,就碰上大運河北岸決堤。決口的地方離行宮不遠。乾隆當即派人把桃源縣知縣叫來,限他三天之內堵住決口,否則“提頭來見”。下過命令,乾隆皇帝就乘坐龍舟,往清江埔去了。
皇命如山。知縣馬上征集民夫,晝夜不停地堵決口,堵了兩天兩夜也沒堵住。眼看大禍臨頭,知縣沒了抓撓,他喊來管水頭目朱龍,限他一天一夜之內堵住決口,否則也是“提頭來見”。
朱龍識文解字,管理堤防多年,有豐富的治水經驗。他接到命令,立即趕到工地,先細心觀察一下水勢,然后又找民夫們一起商議,決定用竹片編成絡筐,裝上石塊和泥土往決口里填。前兩天,知縣只是叫人用散土、石塊填堵,洪水一沖,蕩然無存。現在采用朱龍的辦法,只花一天功夫,新筑的壩子就要合攏了。
知縣聽手下人回報,說決口快要被朱龍堵住了,趕忙跑到工地來觀看。果然不假,一只只盛有千斤重石頭、泥土的大竹筐撂在水里,水真的沖不動了。再一聽,大家七嘴八舌的全夸朱龍的好主意,自己心里很不是個滋味,臉上也覺得火辣辣的。他腦子一轉,就想出整治朱龍的壞點子來了。
知縣找到朱龍,手攙手地往大壩合攏的地方走,一邊走一邊夸朱龍說:“朱老弟真是個干才,足智多謀。等筑壩完工,我定要稟奏皇上,論功行賞。”朱龍謙讓道:“筑壩堵住決口,這是朝廷洪福齊天,知縣大人治理有方,我朱龍只是個干現成事的,何來功勞?”
說話之間,兩個人來到險工地段。知縣突然驚叫一聲:“哎呀,不好!怪不得在這里決口。你看,這水里有兩條兇龍在亂竄呢!”朱龍連聲問:“在哪,在哪?”睜大眼睛往水里瞧。就在這時,冷不防被知縣肩膀一抗,“撲通”一聲,朱龍一頭栽倒在漩渦里。
筑壩子的民夫見朱龍落水,紛紛趕來營救。知縣卻指手劃腳地喊道:“大家不要亂動!我看得一清二楚,有兩條兇龍在水下面搶朱龍,這叫‘二龍搶珠’,乃是天意。大家必須齊心合力,搶筑堤壩,以報朱龍頭目舍身筑壩的一片忠心!”
眾人信以為真,當天夜里,這條用竹絡筐筑成的大壩成功合攏了,時間恰好是三天。知縣連夜趕到清江埔,面見乾隆皇帝,把筑壩的功勞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乾隆大喜,將知縣連升三級。而真正的筑壩功臣朱龍,卻冤沉水底了。
這條大壩,由于是用竹絡筐裝石頭和泥土筑成的,故起名為“竹絡壩”。當地老百姓為紀念朱龍,又叫它“朱龍壩”。
筆者感言:由于泗陽縣地處運河兩岸和黃河走廊,過去常遭水患,因此有關防洪堵決的民間傳說也較多,竹絡壩的傳說僅是其中之一。這個傳說和民間流傳的許多故事一樣,揭露了舊社會、舊制度假、丑、惡對真、善、美的扼殺;對于我們今天的人們來說,它也是一面鏡子。這個傳說在眾興、來安、城廂等鄉鎮街道廣為流傳,年紀較大的人們都知道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