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習慣:積極主動 以始為終 要事第一 雙贏思維 知己知彼 綜合統效 不斷更新
本書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愿”相互交織的結果,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習慣對我們生活有很大影響,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前三個是有關個人成功的習慣,使我們能認清自己的本領、內心深處的價值觀自己個人獨特的才干與能耐。但是秉承自己的信念而活,就能產生自尊自重與自制力,并且內心平和,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而不是旁人的好惡或與別人比較的結果,來衡量自己。這時候,事情對錯與別人是否發現無關。不在讓別人影響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為你發現有一些恒古不變的內在本質,可以作為支柱。
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在書中提到的思維轉換我挺有體會。同樣的圖有的人看是滿面愁容的老婦人,有人看卻是可愛年輕的摩登女郎,因此引發了兩邊的爭論,這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都沒有錯。我們總以為只有自己清楚客觀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質,現在知道別人的觀點雖然有異,但也是清楚客觀的。每個人經驗不同,詮釋也不同,一旦離開了詮釋,事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要樂于接受別人的看法,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客觀的看法。
關于習慣三:有效管理的先決條件,除了自我意識、想象力和良知之外,要想真正實現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必須發揮人類的第四大天賦——獨立意志。后面講道了時間管理,高效能的秘訣是授權,一般人多吝于授權,總覺得不如靠自己更省時省事,其實把責任分配給其他人,才有時間余力從事更高層次的活動,授權代表成長,不僅是個人,也是團體的成長。個人獨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還需追求公眾的成功,不過群體的互賴關系需以個人真正的獨立為先決條件,獨立是互賴的基礎,想要抄近路是辦不到的。
關于習慣五:雙贏思維跟前面提到的思維轉換(思維定向)有很大關系。雙贏過程:從對方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想法,需要和顧慮,比對方了解的更透徹。其次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而非立場)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尋找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與人溝通時,我們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言,善意的建議快刀斬亂麻的解決問題。不愿花時間去診斷,深入了解一下問題的癥結。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知己知彼,這是進行有效人際溝通的關鍵。大部分人在聆聽時并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不斷用自己的模式過濾一切,用自己的經歷理解別人的生活。如同兒子 女兒 配偶或者雇員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他們的反應通常是:“他就是不理解我。”作為聆聽的最高層次,移情聆聽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對方。如此聆聽效果顯著,是感情投資的關鍵,只有對方認同,你的投資才有意義。
關于習慣六:所謂統合綜效的溝通,是指敞開胸懷,接納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時也貢獻自己的淺見。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當有人不同意你的觀點的時候,你應該試著尋找統合綜效的第三條道路,一般情況下它總是存在的。如果你堅持雙贏模式,確實愿意努力理解對方,你就能找到一種讓每個人都受益更多的解決方案。
最后一個習慣是從各方面來平衡自我,自我提升和完善。身體層面——健康合理的飲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鍛煉。精神層面——欣賞優秀的文學或音樂作品以及與自然交流。智力層面——定期閱讀優秀文學作品,不斷學習知識拓展思維。而不是脫離了學校就不再讀書思考轉而沉溺在電視肥皂劇中,這是一種病態的依賴行為。社會/情感層面——情感問題與我們個人的安全情感密切相關。增進安全感的方式:堅守原則,肯定自我,與人為善,相信人生不止輸贏兩種抉擇,還有雙贏的第三種可能性,樂于奉獻,服務人群,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果把工作當做一種奉獻,再平凡的職業也會顯得不同凡響。改變他人——可以選擇清晰真實地反映出他人的形象,肯定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幫助他們改變思維模式,成為講原則,懂判斷,獨立自主,有價值的個體。擅長發掘別人的潛力,在配偶、子女、同事或雇員身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記憶力,不應該給他們“貼標簽”與之共處時要從全新角度“打量”他們,幫助他們獨立和實現自我,建立起美滿、豐富和卓有成效的人際關系。哥德說:以一個人現有的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和應有成就期許之,他定能不負所望。有時候,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卻有另一個人相信你,他會改變你,這不是人生的重大改變嗎?
關于這本書我結合自身,挑選的感觸比較深的幾個習慣來寫的,基本上都是摘抄的,內容大致很好理解與生活息息相關,這七個習慣之間都是密不可分的,每個習慣之間都有點關系。習慣造就一個人的品德,所以培養好的習慣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