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這是我看的第一本心理學書籍,很幸運,是抽獎抽到的;也很開心,原來心理學也有這類淺顯易懂的。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一問一答,來講述阿德勒心理學。
整理了4個核心的觀點:
1. 目的論。
很多人講原生家庭,講因果,因為童年如何,所以現在我如何。而阿德勒心理學講目的,我如何,是為了如何。
我之前經常認為自己不愛社交,是因為童年看多了老爸的很多飯局,烏煙瘴氣的,所以現在很排斥。這是講因果。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我是為了拒絕人際交往,害怕和別人處不好關系,而選擇不愛社交,不去社交。兩種分析可能都有道理,但明顯后者,更能讓人認清自己,更能給出解決方法去改變。
在后者的思考方法下,阿德勒認為性格可以改變,因為是自己為了某個目的而主動選擇了這種性格。
2. 一切煩惱皆來自于人際關系。
因為人沒法獨立存在,一切的煩惱都有他人。想要解決煩惱,就要學會課題分離。就是搞清楚這是誰的問題。比如父母讓考公務員,你不肯,父母很生氣。這就是父母的課題,是他們在對你提要求,在干涉你的生活,不能得償所愿而生氣。他們的課題,應該他們自己解決。
不主動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3.建立橫向的人際關系。
不渴求別人的認可,因為那是別人的課題。當一個人在意別人的看法時,就會隱藏真實的自我,而去討好遷就別人,這個過程就失去了幸福,所以也不會對結果感覺幸福。
橫向的人際關系,是平等的關系。做到不表揚不批評他人。當父母表揚或批評小孩時,就是站在更高的立場,對其行為進行評價,這都是不平等的。平等的關系是“鼓勵”。多建立橫向的人際關系,意味著多鼓勵他人,多關懷他人,通過關心他人,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用,來建立自我價值,獲得自發的勇氣。
4.獲得真正的勇氣的三個步驟。
勇氣不是別人給予的,也不是從別人的口中獲取的,只有自己建立的勇氣,才有價值,才是牢不可破的。怎么建立?
(1)接納自己:接納普通的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是60分的狀態,就接受這樣的自己,不抱怨自己為什么不是80分,不認為自己就應該是80分。很多人認為自己不一般,將來肯定會做什么大事,在憧憬中不能自拔。而接納自己,就是接納此時此刻當下的自己的樣子,然后再進行改進。
(2)他者信賴:無條件地信賴他人。把所有人都看成自己的伙伴。對于人,要相信對方是好人,而不總是處于小心翼翼或者敵對的態度。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會忍不住去提醒和說教,就是把孩子當成了不提醒就會搞砸,不說教就會犯錯的不懂事的小屁孩,無意中就帶著敵意,總盯著他,不肯放手,覺得他就是不行。信賴他人就是把對方當成伙伴,朋友,建立橫向的好關系。
(3)他者貢獻:為他人付出,并自己覺得自己對他人有用。這里得是自己主觀認識到的“我對他有用”,而不是盼望著別人說你對他有用。只有自己主觀意識到的有用,才有價值,才能讓你自發地持久地去貢獻真實的自我。期待別人的看法,就會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就做不到真正的自我,就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自己掌控自己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最后一點,強調“活在此時此刻”,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過去的已經死掉,只留下一點圖像,而未來還不存在,所以只有活在今天,在今天活出自己,才是最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