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笑薇讀書”,每天帶你一起學習和成長。
聯合國發布2020年《世界幸福報告》,在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已經是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幸福國家”,而中國大陸排行第93位。
且不去評價這一指標體系的科學合理性,但我認為,大部分人的幸福與否,主要來源于人們的思維方式。
正如哈姆雷特所說:“世事并無好壞,全看我們怎么想”。
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處理某件事情的行為方式,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如焦慮、憤怒、抑郁等,都是長久以來固有觀念導致的。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要處理好情緒,首先應該糾正我們的認知,改變我們的思維。
本周我們開始共讀的這本《思維改變生活》,就是這樣一本實用而可靠的心理學書籍,它會幫助你改變思維方式,征服那些挫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教會你更理性地處理憤怒、焦慮、挫折感等情緒;它還包括了很多建議,讓你的溝通更有效,并幫助你找到自己的幸福。
這本書主要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知行為療法的概述;
第二部分,是改善不良情緒的步驟:識別錯誤想法與反駁消極認知;
第三部分,教導我們如何從邏輯、行為、目的三個方面,來處理挫折、憤怒、焦慮、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以及如何保持自信、擁有自尊、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
作者埃德爾曼博士有著豐富的閱歷。她是一位研究人員、作家,也是一位心理咨詢師,在悉尼大學的繼續教育中心講授“改變思維”的課程。
本書一共十一個章節,我們將用5天時間來閱讀完成。
今天我們閱讀的是前三章,一起學習和探索兩個問題:認知、行為和情感之間有什么關系?改善不良情緒的步驟有哪些?
01什么是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簡稱CBT,由一系列心理學技術和方法構成,通過糾正不合理的認知、改善不恰當的行為,來減少不良情緒。它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的痛苦情緒,而是形成實事求是的思維模式,來幫助我們對情緒困擾作出更好的反應。
認知行為治療產生于20世紀60~70年代,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廣泛采納為處理心理問題的“典范”,成為心理治療師們公認的工具。
數以百計的研究表明,它對廣泛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是有效的,在世界各地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治療心理問題和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壓力。
那么,什么是“認知”呢?
“認知”可以理解為頭腦中的思維,是由想法和觀念組成的。想法和觀念彼此有聯系,但又有區別,主要表現為:想法是短暫的,常常是意識得到的,我們每天都會產生成千上萬的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情感和行為方式。比如今天天很冷,我想:出門要穿厚點兒。
觀念是穩定的,常常是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無意識的假定,影響我們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比如,發現自己最近胖了就想要鍛煉身體,是因為心里有這么一個觀念:堅持鍛煉身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體重,把體重控制在一定范圍,既能保持好身材,也對健康有好處。
因此,認知與情感、行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主要表現為:
認知產生情感 例如當工作開展地相當順利時,就會很滿意很高興;當看到一個隨意亂扔垃圾的人時,就會感到厭惡。
認知影響行為 認知既會產生有益行為,激勵我們去做那些與目標一致的事情,比如堅持鍛煉身體,也會產生自我挫敗的有害行為,比如辦事拖拉。行為可以影響情緒一方面,行為可以直接影響情緒。比如當心情不好時,有的人習慣向好友傾訴,有的人喜歡跑步、聽音樂,來改善壞情緒。
另一方面,行為以認知為中介,來間接影響我們的情感方式。例如逃避社交會強化“自己不夠出色、別人不喜歡自己”的認知,這反過來又會讓自己感到孤獨、憂傷,自我評價降低。改變行為可以改變情緒 比如勇于發表演講,會讓我們不再把這些事情看得很恐怖,而是修正認知,認為“我能應付,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從而減輕焦慮。
02改善不良情緒的第一步——識別錯誤想法
你知道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有哪些共同點嗎?是大量的金錢?漂亮的長相?成功的事業?都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那些心態最能變通的人。
他們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在必要時能隨遇而安,愿意接受一些超出自己控制的事情,并不強求事情換一副模樣。反過來說,那些感到痛苦的人,往往源于自己擁有僵化、不合理的信念。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如果堅持某個信念,卻使你飽受焦慮、憤怒、抑郁、挫折感,或是使自尊心受損,或是妨礙你追求健康美好的人生,那么這樣的信念就是不合理的。
如,有人認為“我一定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歡”,但這并不現實。而一旦有人不喜歡自己,他就會焦慮、自尊心受損。所以,他原以為的想法就是不合理的信念。
不合理的信念還有很多,如“我必須在每個方面都能有所成就”“如果我沒有把事情做好,那我就是一個失敗者”等等。
其實,很多不合理信念的一個共同點是專橫的、絕對化的,我們將其稱為——專橫的“應該”。也就是說,有的人會想當然地“苛求”事情“應該”怎樣,或是“必須”怎樣,而不僅僅是希望或者傾向于事情怎么樣。
比如有的人認為“我的表現必須永遠完美”“我應該永不犯錯”。
這些觀念會讓我們感到苦惱,因為生活并不總是與之相符。因此,我們需要認清錯誤想法,靈活變通,改變認知,才能逐漸擺脫這類煩惱。其次,常見的錯誤想法或不良思維模式有哪些呢?
(1)
恐怖化—又稱“災難性的思維”。心理學家埃利斯說,人們會夸大事情的后果,會把那些討厭的、不順心的事情看成糟糕的、可怕的、災難性的。例如,不自覺地夸大工作中一個不起眼的小錯的后果,恐怖化一次演講中的無心口誤。
(2)
非黑即白—看待事物走極端,認為非好即壞,忽視了中間狀態,這會使思維模式發生扭曲。例如,小A把認識的人分為“好的”和“壞的”兩類。一旦某人做了不支持她的事情,就被列入“壞”名單,不再喜歡他們。慢慢的“壞”名單上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使她產生不必要的憎惡,難以結交朋友,難以享受人緣。
(3)
以偏概全—僅憑一次經歷,就以有限的依據為基礎,對自己和別人得出消極結論,習慣用“總是”、“每個人”、“從來不”這樣的詞來思考問題。例如“我總是把事情搞砸”“每次他都是這樣”“我毫無用處”。
(4)
自找罪受—承擔了自己不該承擔的責任,或是錯誤地認為,別人的言行是針對自己的。
例如,小Z與鄰居擦肩而過,鄰居卻沒有向他打招呼。于是小Z認為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錯了,得罪了鄰居。卻沒有想到,鄰居只是在專注地思考問題,并沒有注意到他。
(5)
心理濾除—受主觀因素影響,過多關注對自己的不利因素,忽視了其他客觀信息,造成失衡的、與事實不符的思維方式,使人煩惱。例如,如果你對自己的評價很低,那么,你就會特別關注那些表明你不夠資格、不受歡迎的一切事件,而忽略那些你有資格、有價值的證據。
(6)
草率得出負面結論—僅憑借有限的依據就得出負面結論,當事情出了差錯,會設想最糟的后果,還會從最消極的角度來曲解他人的評價和動機,容易出現自我挫敗感。例如,小C的同事已經兩周沒跟她說話了,倆人本來是很聊得來的。小C猜同事肯定生她氣了,因為她倆都想申請一個職位。她很生氣,越想越惱火。直到后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同事的孩子生病了。
(7)
責備—做錯事是很常見的行為,有的人特別能夠承受現實,但有的人則傾向于譴責人們的過失。這會產生痛苦和憎恨,無法解決問題。例如,有的人婚姻不幸福,會認為是對方的過錯,于是總是責備對方,然而責備并不能解決問題,卻會讓自己更痛苦,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
(8)
貼標簽—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貼標簽是極端的概括,會給憤怒和憎惡火上澆油,浪費精力,讓人陷入到先入為主的思維誤區,容易主觀化。例如,因自己嘗試了多次而失敗,就給自己貼上“我不行”的標簽;因對方只是犯了一點小錯,就匆忙給對方貼了“書呆子”的標簽。
(9)
感到大禍臨頭—有人習慣性地關注負面可能性,如失敗、災難、被拒絕,常常涌現“如果”“萬一”之類的想法。只想著可能出現問題,就會在當前時刻焦慮不安,無法專心完成眼前工作。例如,“如果我在這么多人面前出丑怎么辦?”“萬一我失業了沒法還房貸怎么辦?”以上這些錯誤的想法或者說是不良情緒,會給人們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為了形成一些健康合理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辯駁這些錯誤想法。
03改善不良情緒的第二步——辯駁消極認知
識別了那些錯誤想法或消極認知后,下一步就是駁斥它們。那么,有哪些辯駁策略可以改變無益的、消極的認知呢?書中介紹了三個駁斥技術,分別是邏輯辯駁、行為駁斥、用目的引導思維。
第一個駁斥技術——邏輯辯駁。要駁斥無益認知,邏輯辯駁是最常用的技術,因為很多不良情緒都來自不切實際、不理性的思維。通過提問或者找出更理性、更有益的思維,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即可完成邏輯上的辯駁。
(1)采用蘇格拉底式發問
以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創造的方法為基礎,來盤查人們潛隱的、想當然的假定,可以質疑一些常見的不合理信條。目的是認識到自己的思維缺乏邏輯,以弄清楚:錯在哪里?為什么沒有道理?懷疑的依據是什么?典型的蘇格拉底發問是這樣開始的:
- 有什么根據證明……?
- 為什么我(或他人)必須……?
- 僅僅因為我喜歡這樣,他們就必須……?
- ……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嗎?
例如,針對不合理信條“我必須得到每個人的認可”,采用蘇格拉底發問即為:有什么依據證明我必須要得到嗎?為什么我要必須得到每個人的認可?如果我不這樣會有什么嚴重后果嗎?
(2)使用思維監測表
要質疑那些缺乏邏輯的思維,蘇格拉底發問是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僅問幾個問題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更理性、更有用的方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想出某些合乎邏輯的辯駁性陳述,來直接對抗思維中荒謬、消極的一面,思維監測表就是一個很有用的輔助性工具。思維監測表簡單實用,表格中包含情景、感受,想法、信條,辯駁,積極行動這幾欄。關注并記錄那些讓我們難受的想法和信條,寫出盤查那些無益認知的辯駁性陳述,可以讓我們立刻找出變通辦法。
(3)檢查證據
檢查證據就是把我們的認知加以客觀審查,看是否符合事實。當我們傾向于得出消極結論、用最消極的觀點來看待自身的處境時,檢查證據就特別有用。檢查證據,需要詢問自己4個關鍵問題:
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臆測?
分別有哪些證據來支持或反對自己的想法?
我的思維中存在哪些扭曲或錯誤?
有無其他方式來解釋這一情況?
第二個駁斥技術——行為駁斥當行為方式與認知不一致,會讓我們認識到哪些認知是錯誤的,這個過程稱為“行為駁斥”,因為是采用行動來對抗認知的;也被稱為“現實檢驗”,因為我們采用行動來檢驗自己的認知是否站得住腳。對付那些單用邏輯辯駁難以對抗的固執信條,行為駁斥尤其有用。比如,針對“如果在大家面前發言會讓自己出丑,大家會看不起我”的不合理認知,行為駁斥就是,努力嘗試積極發言,來駁斥自己的消極想法。
第三個駁斥技術——用目的來引導思維又稱“說服性的駁斥”,是指通過關注那些錯誤認知的消極影響,來說服自己放棄那些無益認知。在這個方法中,要提醒自己不斷關注我們的目的。最簡單有效的形式就是問自己:我這樣想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好起來或者達到目的嗎?這個方法可以激勵我們改變認知,幾乎適用于各種情況,尤其是在憤怒、憎惡或受到挫折時更加有用。例如,一起去度假的兩個同事很令人討厭,已經嚴重破壞了自己的心情,但是這樣想可以讓我愉快享受這個美好假期嗎?
最后,我們簡單做一下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閱讀《思維改變生活》的前三章:首先,了解了認知行為治療的概念,以及認知、情感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其次,學習了改善不良情緒的兩個步驟:第一步:識別錯誤想法,比如恐怖化、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第二步:辯駁消極認知,三種駁斥技術分別是邏輯辯駁、行為駁斥和用目的來引導思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