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不是常會有這樣的想法:
朋友應該支持我。
孩子應該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
丈夫應該善于溝通。
妻子想要的東西應該跟我一樣。
同事應該盡職盡責。
老板應當公平。
火車應該準時。
顧客應該把手推車送回超市。
養寵物的人應該把寵物留下的糞便收拾干凈。
鄰居播放的音樂不應該太大聲。
看到了嗎?每一個要求中都有一個詞“應該”,世界就“應該”按照我們的理解來運轉嗎?
前陣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中,南儷是個非常出色的人,但是她因為生活中的“不應該”迷失了自己。
父親不應該拋棄她們母女,出軌“老小三”;田雨嵐不應該整天拿兒子子悠的學習成績來炫耀;家長不應該逼孩子去上補習班……
這些“不應該”的認知讓南儷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焦慮中,不僅影響了父女關系、夫妻關系、母子關系,進而甚至影響到社會關系。
就像劇名《小舍得》,人生有舍才能有得。電視劇的結尾,孩子們都升到了初中,家長們也都收獲了成長。南儷雖然拋下了過去的重壓和煩惱,奔向了大海。
但是,他們終究還要回到現實。回到現實后的南儷還能夠繼續認識到“舍”棄太重,“得”之太輕嗎?她不會再為了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優秀而再次焦慮嗎?
南儷需要做的不是眼前的暫時放下,她需要的是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認知。
《思維改變生活》中說,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是指:如果你堅持某個信念,卻使你飽受焦慮、憤怒、抑郁、挫折感,或是使自尊心受損,或是妨礙你追求健康美好的人生,那么這樣的信念就是不合理的。
焦慮:是覺得將要發生壞事情時所感受到的擔憂和畏懼的情緒。焦慮障礙者同時會患有抑郁癥。
憤怒:是我們在感到某件事情很糟糕或者不公平時體驗到的一種情緒。
挫折感:當我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到某些障礙阻止了我們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我們就會體驗到挫折感。
總而言之,上述的幾種情緒會在精神上給我們帶來不愉快的感受,在身體上帶來各種各樣的病痛反應。總而言之,會讓我們產生痛苦的感受。
但是這幾種情緒都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曾經保護過我們,因而才在人類的基因中保存了下來。就是現在,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感受只要適度,也會在某些方面給我們帶來好處。
例如,憤怒可以帶來動力和激勵,也可以增加我們的威力;適度的焦慮可以激勵我們應對那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讓我們提高效率。當然,這些情緒一定要適度,否則過猶不及,反而會給我們帶來傷害。
因此,我們不必認為這些情緒都是錯誤的,不應該存在的。我們要做的是認識到因為不合理的思維方式而產生的這些情緒讓我們感到痛苦,所以我們要辨認并駁斥那些無益的認知,并用積極的行為來糾正不合理的認知。
辯駁消極認知的三個駁斥技術,分別是邏輯辯駁、行為駁斥、用目的引導思維。
第一個駁斥技術——邏輯辯駁。包括蘇格拉底式發問,使用思維監測表,不再把遇到的事情當成災難,權衡依據,風險評估和應對性陳述等。
第二個駁斥技術——行為駁斥。包括置身于我們害怕的情境,解決問題,分散注意力和深度放松技術。
第三個駁斥技術——用目的來引導思維。就是常常問自己:我這樣想會讓我的心情好起來或者有助于我達到目的嗎?
我們已經了解了不良情緒來自于不合理認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憤怒、焦慮、挫折感找到了我們,我們就可以試著用辯駁消極認知的駁斥技術趕走它們,讓我們的溝通更有效,人生更幸福。
最后,摘錄書中的一段話,讓我們接受人生的真相,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并不完美,到處都是不完美的人。但是,我接受!
我接受
這就是現實,
而不是他曾經的樣子,
也不是他可能的樣子
或者應該的樣子。
不是我想要他怎么樣,
也不是我希望他怎么樣
或者計劃怎么樣。
我接受
這就是他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