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 captain, my captain!
一、電影簡介
《Dead Poets Society》,又叫 死亡詩社、春風化雨、暴雨驕陽,1969年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位有思想有方法的老師與他的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的故事。
在威爾頓學院,學生成績優異,但是老師卻都是用守舊、死板的方法來教學。直到有一天,基廷先生來到這里。第一堂課上,他就鼓勵學生撕掉了課本,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發現詩的美妙。后來,學生們創辦了一個以前被禁止的組織-死亡詩社,他們每天晚上一起去山洞里,探討詩歌,充滿了樂趣。
尼爾是男主角,他很喜歡詩歌、喜歡表演。可是,他的父親卻限制了這一切。尼爾獲得了一個演出機會,每次一開口,父親便會生氣,責罵他。基廷先生鼓勵尼爾向父親說出真實的想法,試試看能否得到父親的支持。尼爾的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對表演是有天賦的,原以為父親會發現他的長處,會欣賞支持他。可是他父親堅決反對,并且第二天,將大蒜帶他轉學。尼爾內心很糾結,他想做自己,可是他也明白,父親是為了他自己。于是,在極度的糾結、悲痛之中,他偷偷拿走了父親抽屜里的槍,戴上表演的道具,在白雪茫茫的夜里,自殺了。(超級緊張,超級心痛啊啊啊啊,這么帥氣陽光的小哥哥!!!)
學生自殺,學校必然要對此事負責,尼爾的父親也一心想要找到原因。死亡詩社的成員之一出賣了基廷,說一切都是基廷指使的,基廷讓他們創建死亡詩社,基廷慫恿尼爾去表演,悲劇是基廷造成得。其他成員都知道,事情并不是這樣,詩社是他們自己創立的,跟基廷老師沒有任何關系。可是!!!!被逼無奈,校方拿其他成員的家長來威脅其他伙伴,逼迫他們承認,一切都是基廷指使的!!!我真的好氣!
后來,基廷老師被開除。新的老師上課,又開始用數學坐標軸來衡量詩歌的好壞,又開始枯燥無味的教學。只是,到最后,學生一個個站在課桌上,說出了那句,“captain,my captain”,表達出他們對基廷的不舍,但是更多的則是他們對基廷老師教授的信念的傳承!
二、人物介紹
1.Mr Keating基廷先生
在地獄學院里,這樣的老師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陣春風。
他讓學生撕毀一本書的整個前言,因為詩歌是浪漫的。它與法律、商業都不一樣,我們不能用數學圖表來給一首詩打分。詩歌是要去感受的,要去欣賞,要去品讀。
他帶頭站在講桌上,告訴大家,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越早認識到這點,人生越會不一樣。
Mr Keating有激情,有想法。我永遠忘不了他臉上的笑容,即使到,最后離職,他在教室的隔間里,仍然是微笑。他的笑讓我感覺,那是一種從容,一種淡然。又或許是在學生面前不想表現得太壓抑?
Mr Keating關上門的那一刻,他笑了,笑著哭了。這是感動,是欣慰,我的孩子,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即使我離開了,我也不后悔,至少,我教會了他們一些東西。
有人不喜歡基廷老師,甚至是批評他。他教給學生要去找自己,教學生浪漫,卻沒有教現實。他們也把尼爾的死歸咎于基廷身上,如果沒有基廷,或者假如基廷告訴學生我們的現實仍然重要,或許尼爾不會自殺。
我并不太同意這個觀點。Mr Keating其實有告訴過,當努安達魯莽,甚至可能被退學時。我記得Mr Keating說過,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要做不一樣的事情,不能只是理想,只是及時行樂,只是一意孤行。
如果基廷從未出現過,學生們會背會書上所有的詩歌,會成為醫生,會當軍人,會過上流人的生活,會被大家贊賞羨慕,然后繼續“活在平靜的? ? 絕望里”。
2.尼爾
啊啊啊啊!被尼爾帥呆!允許我花癡一下!
他有熱情,有夢想。他熱愛詩歌,他想當演員。一知道話劇團要招演員,他便高興得呼喊,跳躍!興奮地給陶德分享,那種喜悅,如果不是熱愛,永遠也不會有。
他專注,他癡迷。他聽基廷老師講故事聽的出奇。他凝神,他微笑,他的眼里有光。
他好奇他敢追逐。他帶領大家去找山洞,他組織起社團。
他樂觀他易相處。他能發動他身邊一群小伙伴,他是大家的追隨者;他和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嬉鬧;他幽默地開導陶德,安慰陶德。
他樂觀開朗。
他擁有著18歲男孩所有的朝氣與生機。
他讓人著迷。
可是沒人想到,他會自殺。當自己的意愿與父母意愿相沖突,他想做自己,他不想讓父母傷心。他說,i am trapped.
他愁苦,他煩悶。他的熱情被父親一次次澆滅。
他忍住了,他沒有爭執,沒有反抗。他壓制住內心強烈的渴望。爸媽是為了我好。他們是為了我的未來。
他回到自己的房間,脫下外套。他戴上小仙女的道具,表情凝重而莊嚴。他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一個白雪茫茫的夜晚。
他是被逼無奈。
他有感情,所以不可能不考慮父母的感受。
可他卻也太年輕,太不成熟。
或許,只有在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下著大雪的地方,在那個美麗的空間里,他才可以戴上道具,才可以在舞臺上做一只快樂的精靈。
3.陶德
陶德是一個敏感而內向的人。
電影開始對陶德這個人物,并沒有太多表現。我也并不太喜歡陶德,因為他膽小,他畏畏縮縮;他在尼爾開心的時候地潑他冷水;他并不合群。
他是一個平凡到沒有任何特點的人。
可是,我們弄錯了。
陶德只是內向,不擅長表達。
他在基廷老師的幫助下,克服了心中的恐懼。原來,陶德也會大聲說話,他也會咆哮,他也會宣泄自己的情感。
電影中,對陶德得知尼爾的死訊時有特寫。大雪紛飛,這太美了,真漂亮。隨之而來,陶德向前嘔吐,坐在地上,隨之情緒崩潰,大喊是父親害死了尼爾,是他父親!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他被逼在指證書上簽了字。他辯解,可是學校拿父母押他,同學也都簽了字。學校針對的是,基廷先生。
再一次上課,原來的那篇課文。基廷老師返回教室拿東西。陶德的臉上是愧疚,是自責,是不忍。
原本內斂膽小的他,卻是唯一一個但大聲說出,是他們逼我們簽字的!隨后,他站在課桌上,望著Keating,oh,captain,my captain!某老師在批評,在吼叫,我卻只看到,陶德眼里的堅定與不舍。當一個又一個學生站到課桌上,喊著oh captain,my captain,課堂紀律完全被擾亂,老師的聲音愈來愈大缺也沒有任何作用。MrKeating笑了,他或許欣慰,我在這里的這段時間總算沒有白費。
我看到這里,淚水已經決堤。或許是因為感動,或許是無奈,或許是悲哀。
三、我的感受
看到尼爾自殺的那一刻,心情很沉重。
教育真的存在太多問題。
我想到了另一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從頭到尾總共看了4次。這部電影畫風整體上算是愉快歡樂的。電影中也有一個男生,因為校長不愿多給一次機會讓他畢業,被逼無奈,選擇自殺。
高壓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只會背誦,從來不去理解。與蘭徹形成鮮明對比的“消音器”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蘭徹質疑校長的教育方法,并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靠著自己的興趣與愛好一步步成長;消音器爭強好勝,每天不加思考,讀讀背背,即使最后也取得了成功,卻終究比不上蘭徹。
這兩個主要人物的命運都不太差。但是,劇中那個做無人機的同學呢?他的自殺該誰負責呢。我記得,蘭徹對校長說,這不是自殺,是謀殺。
是學校害死了他。是校長害死了他。
我想到中國。我自己似乎就是那種只會背記的人,沒有興趣,沒有愛好。麻木。像一只軀殼。我們花了大把時間記這些很快就會忘記的東西,卻從來不去思考,我是誰,我喜歡什么。
如果我遇見Keating老師,我會很開心。就像這群學生一樣。他就是春風。
可是總會有不幸。他的教育方法不被理解,教育理念不被贊許。最后,丟了飯碗,放棄他熱愛的教育事業。
學校是愚昧的。甚至是黑暗的。學校領導,借尼爾的死,來懲治基廷。基廷是無辜的。
尼爾的父親也是愚昧的。我很不能理解。他到最后也沒明白,原來是他自己的問題。他反而跟學校一起,指責Keating,聯合著借此機會開除他。他為什么不自己想想?如果我不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來要求兒子,如果我不這么強制他,如果我尊重他的愛好,一切會不會不一樣?我認為這才最可悲。害死了孩子,卻還心安理得的把責任推卸給他人。
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不會太過強求他,還一直拿為你好作為理由。我只希望他能做自己,希望他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希望他能自己學會思考,能夠明辨是非。
其實我更喜歡另外一部電影《小孩不笨2》。《死亡詩社》講詩歌其實有一點無聊,但是《小孩不笨2》是真心好看啊,生活類的,雖然是臺灣片,但是劇情就是那種一會讓你笑一會讓你哭的,我覺得很精彩!附上劇照
資源鏈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1MTIyOTk2.html#paction(應該是可以打開的,優酷上面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