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這部電影很久以前就想看了,但總是找不到機會去欣賞這部在豆瓣上的高分作品,今天因為外教Kelwin 的作業需要,有幸靜下心來在宿舍細細去斟酌品味它。觀看完畢,心扉頓開,內心有一種感覺久久不能褪去,這種感覺應該用該片的另一個別名來形容——春風化雨,在這回南的季節竟是如此的般配。沉思片刻,覺得有必要把這經典之作再在腦海里重現一遍,遂作此文向經典致敬。
? 該片重現五十年代美國的教育模式以及關于這種模式的的追問和討論,故事主線講述的是一個思想自由開放的文學老師keating用他自己新穎的教學方式去引導他所授教的學生,從而打破了以往刻板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沐浴在敞闊的文學世界里,在不一樣的視角去感受自己,體會這個世界所賦予的美好,浪漫。
? 該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片中的老師keating飾演者是美國著名演員羅賓·威廉姆斯,也曾多次獲得奧斯卡獎項,他的電影以治愈著稱,觀眾經常能在他的電影世界中找到慰藉,比如同樣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的《心靈捕手》。前年他因為抑郁癥自殺去世的消息讓我感到惋惜,“船長”老師就這么匆匆離去,希望他留下的電影能夠繼續去給予后人感動和鼓勵。
? 回歸本片的主題,教育。導演的目的很明確,革新和守舊,孰對孰錯?這兩個對立面放在一起,正是當前整個世界都一直在不斷解決制衡的問題。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尼爾的父親要求他的兒子放棄表演的愛好和天賦,完成他父親的夢想學醫,以后好給家里補貼經濟,過上充實富足的生活。仿佛我們又看見了那個困擾我們多年的問題,夢想和現實,我們該選擇哪一個?似乎這兩樣東西永遠都不能兩全,keating則將其淡化于浪漫之中,我們或許不用考慮現實,但不能脫離現實,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揮自己禁錮已久的思維,要擁有夢想,也要存有理性。
? 尼爾去了屬于自己的舞臺,發揮了自己的表演天賦這是正確的,但是后面他因為父親的阻撓而自殺是否也存在著一些不理智,尼爾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選擇了這樣的一種方式逃避,他的死亡,并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這段劇情的設置也是在給當時的教育體制發出警告,在這種教育體制和經濟條件下,才是促成悲劇的源頭。這種制度的大潮中,多數的人都會保持現狀,不愿改變,隨波逐流,因為畢竟這個世界還是屬于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制度,只要有少數人敢于挑戰權威,就會被排斥,驅逐。
? Keating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就讓學生們撕掉了詩歌課本的導語,因為那是一種框死的規則,他不能讓學生們陷入這種別人制定的規則中,他需要的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勇氣,而不是屈服于體制的懦弱。他教會了尼爾的舍友陶德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拋棄那種“別人的看法”,從而把自己的才能真正的激發出來,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素質教育。?
? 在第一節課中keating就提到了“及時行樂”這個詞,并且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剖析,死亡詩社的成員們都一直奉行著這個詞,無論是納克斯最后鼓足勇氣的表白還是尼爾最后決定去參加話劇演出,都是在為這個詞而踐行著,他們都證明了自己,盡管結局都不完美,但是起碼他們思想上是自由的,解放的。Keating目的當然不是要他們去放縱自己,而是要他們能去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而不是被眼前自己假想的困難所擊退。“及時行樂”,更多的強調一種精神,一種無畏的精神。
? 片中keating先生要他的學生們站在自己的桌子上看不一樣的世界,發現不一樣的美麗,自己也親身示范了一次,這也成為了本片一個標志性的鏡頭,它貫穿了keating的教學理念,也是片尾keating離開時死亡詩社的學生承認和接受他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形式。雖然keating這種對教學革新的嘗試最后還是抵不過權威的脅迫遭到排斥,但是學生的內心已經埋下了自由的種子,即使以后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中學習,思維也可以跳出這種禁錮,在理性的潤土上生根發芽。縱使有一個先行者離開了,還會有后來者不斷地去嘗試,革新必將會取代守舊。
? 電影畢竟還是電影,要掙脫體制又談何容易,但我們也不要因為突破不了就不去努力,而且也不能就是朝著一個方向一直橫沖直撞最后碰得頭破血流而徒勞無獲,只有在自己有能力去改變這個世界時,我們抱著的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可是如果我們滿是平庸,我們的夢想也就成了幻想和不現實,唯有存有理性的去嘗試,在實踐中不斷地解決這個制度的弊端,才是實現自由開放素質教育的途徑。
? 影片所傳達的另一個主題就是要認清自己,我們不可以改變這個制度,但我們可以在這種制度中保持自己,遵從內心的聲音,做自己的“O Captain,My Captain”當你一直這么做的時候,你會驚異于自己竟然也可以這么清醒,明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文章的最后,力薦《死亡詩社》,一部永恒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