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影評之前,我該寫下一段文字來作為序言。當傳統的文化教育與創新思維方式發生激烈碰撞的時候,到底是應該以傳統為主,抑或是創新占據上風?
當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在多年以后覺得只是被洗腦了的感觸,又是否說得上是傳統教育的弊端?——題記
1.《死亡詩社》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上映,它是一部探討成長、教育的劇情片,其意義頗深。亦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在該部電影里,觀眾看到了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希望突破的學生們,他們試圖以不一樣的方式來傳達出教育的意義,而這個正是該部電影最成功的內核。
威爾頓預科學院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但老師基廷的到來卻與之反其道而行。他教會學生要解放思想,學會觀察世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他們應有的能力。并告訴他們“活在當下”的真正意義。(英文臺詞:seize the day)
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基廷帶他們去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領悟的生命真諦。 在上詩歌課時,他要求學生把那些古板老套的序言撕去,且教他們:如何鑒賞詩歌,如何及時行樂、如何思考以及觀察。(臺詞:船長,我的船長Oh,captain,mycaptain!)讓你的生命超越凡俗,學會自己思考,學會欣賞文學和語言。不管別人怎么說,文學和語言的確能改變世界。要勇于開拓自己的天地,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基廷帶學生在院子里散步,對他們說:“堅持與從俗不同的信仰的困難,我們都有一種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或者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羅伯特·弗洛斯特:希望你們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調,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是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
而正是基廷如此般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找到了目標、樂趣、愛好。學生們甚至敢于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且組織參加了基廷于學生時期在該校參加過的秘密組織——死亡詩社。在校外遙遠的山洞里秘密進行著,他們以詩會友,探討人生、詩歌或是理想。但因為有人告密,校方發現了該小組,并且對於基廷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反對,多次找他去到校務處談話。
尼爾是基廷的學生,亦是死亡詩社的其中一員,熱衷于表演,而且在一次表演中大獲成功。但其父親堅決反對,認為兒子應該接受更好的教育,且要求第二天就要退學到軍校就讀。他希望尼爾以后做一個出色的醫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過往后的日子和人生。基廷找到尼爾,問到他與父親交談過沒有。尼爾卻表示,自己與父親依然談不攏。最終尼爾因為接受不了父親的強烈反對,舉槍自殺。
因為尼爾的自殺,小組的成員卡梅隆向校方出賣了他們,校方逼他們在聲明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企圖把責任推卸到基廷的身上。最終基廷落得被學校開除的地步。影片的最后鏡頭是,基廷折返回到教室拿回自己的東西,學生都紛紛地站在桌子上,對他說那一句第一堂課所說的:“哦,船長,我的船長。”導演以這樣的鏡頭來進行結束,似乎有更深的含義讓觀眾探究與思考。
2. 電影里所說的故事不落俗套,其涵義便是傳統教育與創新思維的碰撞,姑且不去討論誰對誰錯,若是換一種思考方式或者更加好。當傳統教育方式遇到創新而自由的思維模式,那有沒有可能形成平衡點,使之更加地往好的方向進行發展?固然,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其實是沒有的。所謂的創新思維,已經是換成了一種人生信念而存在于學生的腦海里。
雖然我們會為基廷老師被開除了而感到可惜,但又是否真的能為他為那些正在需要別人引導思考的學生們感到慶幸。慶幸有如此老師,他不惜以解放思想來讓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能力。影片最難能可貴的是,那一群正在成長的學生遇上了如此自由而懂得獨立思考的老師,教會他們的東西顯得如此珍貴,似乎是一輩子的財富。
俗語云:“無規矩不成方圓。”但規矩是人定下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寬容的地方,而不是一直靠著死板而又老套的方式去進行教學。在劇烈的碰撞與摩擦之間,即使是一塊頑石,會不會越來越光滑,如一塊璞玉一般?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憑借著這種能力去觀察生活,觀察周圍的一切。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學會也需要鍛煉這種能力。盡管不是與生俱來的,但若是能培養甚至成為一種信念,對于正在成長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得著,他們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倘若是好的獨立思維與能力,為何要勸服他們不接受。
我們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即使傳統的教育不能被我們輕易地摒棄,但為何要拒絕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是害怕創新占據上風?還是害怕我們會忘記被洗腦的作用?當今時下,當回頭再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中國,教育其實是不能夠被我們自由選擇的,從小學到高中,眾多家長都會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老師希望學生能夠更好的升學,以此推進學校里的升學率。沒錯,是成才,但不是被教育的體制洗腦。我們曾經接受過教育,發現書中所寫的的歷史與往后所接觸到的史實頗有出入,那我們該選擇哪一個?我們不能去質疑書中所提出的問題嗎?
?“盡信書不可無書”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我們應該對於自己所看到的、所思考的,提出屬于自己的質疑?無論是教育或是思考都應該發散思維的,懂得創新思維與模式同時進行。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在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的情況底下,它應該要摒棄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既然時代能夠發展,為何傳統的教育不能夠改革?難道一輩子都要進行洗腦式的教育,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對與錯的差別有那么多大嗎?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向學生提問,雪融化之后是什么?大多數學生回答是水。其中有一個學生回答是春天。當然前者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后者得到了老師的批評。水與春天,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來解答了這道題目。而傳統教育最悲哀的是,它只認同權威或是所謂的正確答案。對於與正確答案稍有偏差的,它都歸于錯誤。而且它只承認權威的,稍有不引用權威的,它都覺得離題萬里。我們總是習慣忽視創新,創新似乎是一個避而不談的話題,讓學生接受的是盡管是書中枯燥無味的知識,從而忽略了他們獨立思考的以及有權提出質疑的能力。我們死死地高舉傳統的教育體制下的教育方法,仿若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創新是困難的,尤其是對抗著傳統的教育模式與思維下,它的實踐依然需要假以時日,但若不創新,一直以傳統的教育方式去育人,難道不曾考慮過會有一天發生質變,甚至于在前進的道路上有所倒退?難道不該去思索,某一天學生們會否不接受如此的教育方式?因為這種方式不能夠凸顯獨立個體的特質,它不具有一定的個別性,它所具有的,只是大眾化。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思考的能力是可以陪伴他們一輩子的,在成長的階段里,老師起到了很重要的一個促進作用。因為學生們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里要長得多,所謂的因材施教,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質來進行不同的教育。 當然,我們要考慮到學生人數可能會過多,這樣并不好實施。但可否換一種授課形式,它能夠透過書中的內容得以更多的思想上乃至人生探索的延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中的所有的內容。知識固然重要,懂得探討與質疑和思考更為重要。教育應該是發散思維的,在傳統之下適時創新,使創新與傳統得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又能夠傳授知識,何樂而不為?
?3. 其實影片中的尼爾只是故事之中的其中一員。他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人生。或者這樣的故事依然在現實社會上層出不窮地發生。我們沒有所謂的自主選擇權,自主選擇的某件事,當被長輩否定的話,似乎便扼殺掉了。當你決心要進行一件事的時候,而這件事又不被他人看好,會不會讓你衍生出退卻的心?
可能會,可能不會。兩者之間,總有一個選擇促使你選擇不同的心態以及人生。我覺得作為父母都應該像《阿甘正傳》里的阿甘的母親一樣,相信每一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有些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有些夢想是需要他人的扶持的。其實夢想就是野心與斗志,若你必須選擇人跡罕見的道路,你就必須抗衡內心的寂寞與他人的嘲笑。我們需要一種信仰,一種信念,即使被他人唾棄,被他人嫌棄,被他人嘲笑。你都要強大自己的內心,無所畏懼地往前走。要勇于逆流而上,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別怕,彳亍的路途里,總有人在背后跟著你,慢慢地跟著你的步伐不斷前行。
不要因為別人譏笑你的愚蠢,不要因為別人恥笑你的天真而去改變你最真實東西,它會與你的血液融為一體,它會成為你往后堅定的信念。我們依然要說服自己相信,每一個人乃至物,它都有應有獨立靈魂,在時間與條件的允許下,所有存在的,都是活生生的。
《死亡詩社》里有句臺詞: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沖出來。別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圍,要敢于開拓自己的天地。
當我們擁有獨立的思考與觀察能力,當我們擁有七彩斑斕的夢想,即使不被他人看好,那又如何?即使曾經絕望又如何?周圍的一切被孤立又如何?我們總有可能,哪怕力竭筋疲地退卻過,哪怕聲嘶力竭地呼喊過,終會有一個信念在心中燃氣一團火,慢慢地自我鼓勵,走出新的天地。
路在腳下,我是自己的國王。
?4. 作為一部如此成功的劇情片,它所向我們傳遞的內涵其實有很深刻的意義。令我們不禁反思當今社會下的教育方式與意義。
當傳統與創新的產生激烈的碰撞,到底兩者之間有沒有融會貫通的可能性?它既能夠融合傳統,又能夠在創新的過程里找到不一樣的方式來進行傳授知識。
但愿在往后,能夠看到的是一片與昔日不一樣的局面。允許獨立思考,允許獨立質疑。既能夠在寬容愉快的課堂上講課,師生之間也能夠不再是過于嚴肅和拘謹的教學方式。而是向一個師生與學生進行交談的方式來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創造出一種無距離感的課堂氣氛。
或這樣的教育制度與方式更能融合創新與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