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于測試人員職業發展系列地第三篇,每篇都是滿滿地干貨;
首先,看這篇文章的正確姿勢是先看老徐之前寫的「深度 干貨」關于測試人員的職業發展(2)
這篇文章是針對上篇文章的觀點,繼續陳述測試人員職業發展;
OK,開始
很多看過老徐文章的同學,可能對老徐多少有些了解;
應該說是運氣好吧,老徐從業第四年就走上測試管理這條道;然后就是一條道走到黑,一直到現在;
這些年,老徐應該面試過1000多號測試(具體沒統計);
老徐大概總結了下,面試者一般五類人:
1)大學剛畢業,工作不久;2)測試干了兩三年,自己風格剛形成;3)測試工作干了7年+;4)開發干的累了,轉測試; 5)覺得測試職業門檻低,從其他行業轉職到測試
無論哪類人,兩級分化很厲害,牛的牛到不行,弱的弱到不行。中間可塑的鳳毛麟角。
然后無論哪類人,不管強弱,工資都要的超過他自身的水準。很多做過兩年功能,啥都不懂的,就敢要15k;
我們先來聊聊工作7年以上的同學:
這類人一般已經形成自己的測試習慣(注意這里不是體系,因為很少有人有自己的測試體系)并堅持這樣的習慣很多年。
這類人固執,且堅持按自己的經驗來做事情。
我個人經歷中,這類人通常是領域專家或者管理人員。如果不是,基本可以直接reject,當然不排除真正狂熱分子。這類人其實也很少出來面試,他們的短板在于,年紀漸長,技術和思維稍落后,如果面試一線測試人員,競爭力偏弱。如果面試管理層,那就是獵頭的事情了。
接著是工作兩三年的同學:
這類人選擇跳槽一般有兩種理由:1)在原公司得不到發展,兩三年一般業務已經熟悉,人際關系也混的不錯,估計也有點審美疲勞。2)工資達不到預期。
兩三年的人基本都希望自己薪水能翻倍。那這類人,其實算是公司的中堅力量,正所謂,干得了苦力,加得動班。那這類人的競爭力很強,不乏佼佼者。我的經歷中這類人是最好用的(如果是一般的職位,老徐比較喜歡招聘2年左右的同學)。
然后是大學畢業生:
我曾經有過很多實習生,在他們離職后也保持聯系。
發現實習時候混的好的,后來也混的不錯,反之毅然。
這類同學的特點就是他們是白紙,容易塑造,執行力也不錯。
當然現在的學生奇葩的也多,有些根本就不適合工作。所以實習生我基本就關注他是否敬業。
其他職業轉測試:
這類同學,多數基本偏差,完全沒有計算機基礎,自學可能相對困難;
當然,如果自學能力好的,老徐一般推薦自學;
自學推薦幾個書單(計算機基礎、java基礎、測試入門書籍、mysql入門、Linux入門)
給這類同學幾個建議:先去大概看下如上書籍、自己是否能堅持、是否真的喜好測試職業;決定好以后,就好好學習,或自學或培訓;
不是所有同學都適合測試這個職業;還有,測試職業的屬性是入門簡單
深入難;
OK,老徐推薦一篇文章給大家做參考:客觀分析下:軟件測試職業的亂象與現狀~
最后一類,開發轉測試:
我本人就是開發轉測試,但是我喜歡開發,我也喜歡測試。我一般非常歡迎開發做的好的來轉測試,而對于那些開發做不好的同學,我想說你未必做得好測試。
回過頭來看,什么樣的職位招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給什么樣的工資。
檔次和哪類人無關,只和實力相關。
可惜很多公司不是這樣做,很多公司就希望最好不要錢招一個全能。
下面就聊下面試要求。
很多同學會發現,招聘jd,基本上都是要求全能型的;要會腳本語言、服務器知識、數據庫知識、自動化、性能等等;
結果進了公司,啥都用不到。
為何?
老徐在面試的時候,最關注的幾個點:
1)溝通表達能力;2)總結分析能力;3)學習能力 4)態度
關于測試理論,測試方法什么的,如果是有幾年經驗的同學,老徐幾本很少直接問。但是,你至少有保持學習的習慣和思考總能的能力;能把理論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的能力;
推薦篇老徐之前的文章:做一件事之前,先想清楚目的是什么
我為什么要強調溝通和表達,那是因為測試工作基本干的就是這兩件事。
有的測試同學一點就通,有的培訓半天,下次執行用例還是來問你怎么做。
好測試可以和pm開10分鐘會就寫出漂亮的測試用例。
好測試可以報出一個開發都不需要疑惑的bug。
好測試其實是半個pm(這個觀點你同意嗎?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
在面試的過程中,我也會問對于職業的規劃。
我喜歡實誠的同學,就算你說自己最喜歡的是那種希望能賺到更多的錢;最不喜歡的是說一堆熱愛測試、背書式的回答;不喜歡上來就說希望在這條路走到黑,因為我明明覺得你根本不喜歡。
我不贊成測試做太長遠的規劃。測試是個需要擁抱變化的職業,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所以老徐個人的規劃是堅持不懈地把自身屬性練高;
最后,現在的測試同學水準普遍偏低。
面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基本經常遇到,具體看「深度 干貨」關于測試人員的職業發展(2)。
還是那個觀點:多讀書,不口臭;看看老徐推薦的一些職業書籍給軟件測試從業者推薦6本專業書籍
當然我還有幾點建議,而且是有優先級的建議。
1)健康第一,任何時候別犧牲自己的健康。
2)家庭第一,任何時候不要為了工作放棄家庭。
3)趁著年輕多學習。
4)工作是為了自己,不是為公司。
5)工作就是工作,也只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