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iPhone7發布。更美的工業設計(相較于6s而言),更多的顏色,更高的配置,然后呢?好像沒有然后了,握著手里的6s,找不到換機的理由。喬老爺走之后,智能手機圈再也沒有了讓人驚鴻一瞥的產品,想知道原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雖然如此,iPhone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好用的智能手機,沒有之一,嗯,小小的感慨一下。
作為交互設計師和UI設計師,咱們還是把把焦點放在iOS10的發布上來吧,9月13號推送,可以下載體驗,看了官網關于iOS10的介紹,總結一句話:“更有趣的微交互,更直觀的信息展現形式”。
嘮叨完了,切入今天的正題,iOS和Android里有個特殊的設計形式:臨時框,這是從PC時代移植過來的,對于UE設計師來說,在什么情形下用哪種臨時框,是基本功之一,對于最終產品的用戶體驗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不同的設計目標,臨時框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警告視圖(Alert View)
回想一下,當聽到一個令人震驚消息時你的反應是?大部分人的反應是“什么?”或者“你說什么?”你潛意識的要求對方再說一遍。為什么?因為這個信息太出人意外了,所以你要再次確認下是不是真的!
同樣,當你觸發了刪除按鈕時,App是什么反應?刪除的操作太敏感了,所以需要讓你再次確認下,這就是App里的警告視圖Alert View。App要獲取位置信息;訪問相冊和相機;讓你升級App等等,這些都需要用到警告視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警告視圖包括三個部分:標題;正文;按鈕。有些文案簡單的警告視圖只有標題和按鈕,不需要正文來說明。
操作列表(Action Sheet)
某天你正在用某音樂App聽一首歌,看著播放界面,這時候你想要查看歌手信息,專輯信息,還想要收藏這首歌...,在當前頁面要滿足這這么多需求,就要用到操作列表Action Sheet。針對當前頁面,用戶想要執行的操作太多了,不可能把這些操作都放出來,這樣頁面上全都是密密麻麻的icon、button。用操作列表的形式把這些按鈕都放在一個臨時框里就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perfect。
上面三張圖,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但是原理是我上面所說的,萬變不離其中,只不過換了個UI樣式。它們都屬于操作列表。
模態視圖(Modal View)
現在你已經完全掌握了兩種臨時框的原理,成熱打鐵,不要停。
打開iPhone自帶的郵件App,點擊寫郵件,這個時候頁面上底部彈出,占據了整個手機屏幕,當寫完郵件,點擊發送,或者不想寫郵件了,點擊取消,都可以回到原來的頁面。這個頁面就叫作模態視圖Modal View
善于思考的人可能會問,這個頁面占據整個屏幕為什么要叫臨時框?跟二級頁面不是一樣的嗎?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哈哈,我來解答一下。臨時框的意思并不是又占據手機屏幕的多少來決定,它的評判標準是有沒有脫離主任務。二級頁面是直接脫離了主任務,前往執行下一個任務,但是模態知識暫停了主任務,完成了模態里的操作后會自動回到主任務。所以你以前對臨時框這個概念的理解可能就錯了,懂得了某個設計形式的本質,你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樣游刃有余。
模特視圖有一下幾個特點(對照上面三種圖會更容易理解):
①占據整個屏幕,或者占據整個父視圖的區域。
②包含完成當前任務所需的文字和控件。
③通常也包含一個完成任務的按鈕,和一個取消按鈕。
Toast
Toast,我沒有找到與其對應的中文,所以只能用英文了(知道恰當翻譯的朋友可以來公眾號:UE修養,給我留言),當時這并不妨礙理解它。
上面三種視圖都有一個共同點,你必須執行某個操作(點擊完成也好、取消也好)臨時框才會消失。當時Toast比較特殊,它會自動消失,一般維持的時間是1秒到1.5秒。時間太短用戶沒辦法感知,時間過長又沒有必要。
Toast臨時框的組成比較簡單,一個顏色作為打底,上面展示要提示的文案。
那么什么情況下要用到Toast呢?①由于移動端的使用場景很復雜,用戶執行了某一個操作時,很多時候App并不能立即反饋給用戶操作結果,這個時候彈出一個Toast提示用戶已經執行了該操作,會顯得很人性化,這就是用戶體驗。②當用戶執行無效操作時提示用戶,該操作不正確。想象一下,如果上圖的第三張頁面,App不提示用戶系統賬號無法刪除,用戶會很懵逼,因為點擊刪除按鈕毫無反應,用戶也不清楚為什么沒反應。③提示用戶操作錯誤或者正確,列如App經常會提示用戶:登錄成功、下載失敗、密碼輸入錯誤。
總結一下,今天講了不同臨時框的作用、使用場景和設計規則:
①警告視圖(Alert View)
②操作列表(Action Sheet)
③模態視圖(Modal View)
④Toast
記住這些臨時框的名字并沒有絲毫用處,重要的是理解每種臨時框的設計原理。這樣你才會根據不同場景不同用戶目標來選擇恰當的臨時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