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心?難嗎?
想想自己一天下來,分心時刻有多少?
反正我一天的分心時刻絕對不少,即使沒有去記錄。
就在剛剛,開始寫這篇分享時,還看了一篇公眾號。
更別說刷公眾號、刷抖音了。
如何避免分心成癮,不為其所擾,不被其所累呢?
這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書:《不分心》。
作者亞歷克斯·索勇-金·龐,人與科技關系的深度思考者和研究者,斯坦福大學和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科技史博士。
本書提出了7種有效的應對方案:呼吸、冥想、簡化、反編碼、記錄、沉思空間以及休息。
通過有意識地自我訓練,了解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分心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高效自控。
1、平穩地呼吸
我們的呼吸一般是無意識的,它會受工作和環境影響。但與心律和血壓不同,如果人們關注呼吸,它是可以被控制的。
呼吸是思維和身體結合的地方,是調整個人狀態的簡單機制。平穩地呼吸是做到禪意地、輕松地使用技術的一種方法。
2、少即是多
我們需要集中精力時, 少即是多。
嘗試使用一下禪意軟件,用來排除所有的干擾信息,甚至幫助你封鎖網絡。
屏幕上除了文字什么都沒有的事實,讓我們可以集中所有注意力在面前的工作上。沒有打斷,沒有華而不實的事物,什么都沒有。
3、試一試冥想
坐在墊子上,雙腿交叉,閉上雙眼,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吐出。同時,放松大腦,保持腹式呼吸,試著只想數字和你的呼吸。
雖然很大概率上,你的努力會失敗,但別灰心。讓這次分心成為過去,重新集中注意力,再呼吸,重新開始。
4、反編碼
意識到電腦如何給我們編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人類和數字產品的能力。
知道人腦和電腦可以互補,能幫助我們從拿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設備進行比較,轉移到體驗人和人工產品更好地融合——練習在不分心的情況下產生延伸思維。
5、記錄你的上網時間
記下來你一天查看了幾次郵箱,你多少次收到手機上關于新消息的提醒。
同時,寫下自己所有想做但覺得沒有時間去做的事。
最后,對比一下上網時間和清單。
很可能你會發現,在你上網的這些時間里,清單上的很多事情你都能完成了。
6、好的沉思空間
學會尋找能讓自己進行專注思考,并且激發創意的沉思空間。
一個好的沉思空間有三個特點,一是簡單,有利于營造更安靜的環境。二是反差,從而激發最廣泛的創意。三是需要有遠離的感覺,能夠讓你暫時地切斷和日常生活的聯系。
7、數字安息日
一周一天,遠離有線和無線網絡,把手機調成震動放在桌子上。把平板電腦和游戲機放著充電。把筆記本電腦收進背包,再把包塞進衣櫥。不要上網,不要查看郵箱,不要用任何有屏幕的東西,回歸自己的真實生活。
這就是數字安息日。
8、八步準則
第一,感知科技對我們的影響。
第二,練習平靜。
第三,主動觀察自己使用技術的方式。
第四,做出自己的行為選擇。
第五,讓技術成為你能力的延伸。
第六,尋找心流。
第七,努力和這個世界產生更多互動。
第八,重建大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總結:
方法很好,關鍵還是自己的運用。
現在自己在做的僅有冥想,而且時間還是比較短的。
之前早上還專門冥想10-15分鐘,最近因為早上自由書寫了,冥想是零零散散的時間,沒有專門固定時間做。
希望我的分享能給你啟發,每天進步一點點。
參考書目:《不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