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奇葩說》場外辯手又回來了!第四季感覺不是很好看主要是沒什么合胃口的辯題,其實很多辯題難選的地方在于有很多事情其實我們知道正確的一方是什么,正確的一方已經被我們當做一種難以反對的普世價值,但事實上他的反面卻又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我們難以撼動甚至難以說服自己,有時候我們知道是對的也很難主動讓自己做那個小白鼠。
我覺得“‘剩男剩女’找對象該不該差不多得了”就是這樣一個辯題,我們嘴上都在說沒有什么“剩男剩女”,但看到三四十歲還沒結婚的難免在心中猶疑他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我們嘴上都說每個人有選擇自己婚姻形式和狀態的自由,但真要想著自己就不結婚也覺得壓力挺大的不敢完全做這樣的選擇。所以“并不是每個人最終都得找個對象結婚”可以算作我們大多現代人承認的普世價值(當然我知道有人不同意),但在我們內心深處對于最終都沒能找個人結婚孤獨終老這件事猶疑甚至恐懼,這才是這道題的命門——不在于差不多到底是差多少,差在哪,當你對自己說這個人也差不多的時候心中就已經不甘心了,你知道這個人不是你要找的那個人,但問題是你不知道即使放棄了他你未來能不能找到那個人,甚至不知道那個人到底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呢?孤獨終老聽起來很酷,真到自己身上好像還是沒做好準備。
正方正好搞錯了,“差不多得了”的意思是我有一些標準,然后他正好符合了這個標準,雖然我對他沒感覺,但是既然他都符合標準了——差不多得了。
就好像我今天逛街的目標買一件白色的T恤,我正好缺一件白色的T恤,價格合理材質舒服的百搭款就行。然后我看到一件正在打折,白色,好像材質還不錯的T恤,試了試發現其他都挺好的,但是版型并沒有那么凸顯我的身材,胳膊有點顯胖,但是我想著我買這件本來就是為了當內搭的,套了外套就看不到胳膊了,買了吧。這叫差不多得了。
但是另一件平行宇宙里的我,沒有買這件T恤,我繼續逛發現了一件黑色T恤,套在模特身上,特別優雅性感,迫不及待就去試了,這是一件今年最流行的露肩款,我一直都想嘗試的,但是脖子和肩膀上的肉讓我并不能完全凸顯他的美,我想著沒關系,我正在減肥,等到一個月后正式穿他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然后翻過價簽看了眼價格,天啊,是剛那件白色的四倍啊,而且這樣的款式不適合很正式的場合,能穿的時機好像不多,可是真的好好看啊好喜歡,我要不要買呢?這種情況不叫差不多,他差的太多,幾乎沒一個方面符合你的預期,但架不住你喜歡。
我覺得“差不多得了”就好像一件打折的衣服,你也沒有特別喜歡,但是他很便宜,你覺得不買很可惜,所以就加入了購物車,但是買回來之后卻又很少穿它。而衣櫥中那些最喜歡每次精心打扮的時候會被優先挑選的衣服往往是我買的時候特別喜歡,但又覺得好貴啊,真的實用嗎,反復三思實在太喜歡了不忍錯過才拿回來的。
我不是說伴侶像衣服,伴侶和衣服最大的不同是不能把他扔在家里就去找另一件了,相比于浪費一點錢的成本,時間、人際、婚姻關系顯然要多得多,有時候錯過可能可惜,到拿到手的東西你才能明白究竟是個什么鬼東西。
婚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對我這種對私人空間要求極其嚴格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人間地獄,讓我跟另一個人,甚至另一個家庭所處在一個本來完全私密個人的環境中,簡直難以想象。如果婚姻開始于差不多,在以后你們倆的任何一次爭執中,差的那一點都會是過不去的坎,你會想當初我怎么就嫁給他了,他哪哪哪不好,這一點會被你無限放大,你們的爭執將不會是就事論事,甚至你都無法告訴對方他錯在哪,因為深埋在你心中的份不甘心才是你們婚姻關系的定時炸彈。
正方的另一個我無法容忍的行為是把差不多量化成分數,是八十還是九十?跟自己的伴侶打分是一件我沒辦法容忍的事情,無法想象網上那些留言說“我是一個八分女,他是一個八分男”的事,一個人是要多不尊重自己的人格的獨特性才會僅僅用世俗的標準量化自己和自己的另一半呢?
我明白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并不是每個人最終都得找個對象結婚”這件事都很難直接帶入到自己身上,對于愛情生活和親密關系,我們都充滿期待。但是我仍然希望每個人都堅定的相信這件事,并且相信自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上。每個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我們鼓勵獨立是想鼓勵的是一種不把人生的任何期望壓在其他人身上的價值觀。父母請不要期望孩子來幫你實現未經的心愿,伴侶也不要期望對方幫你實現生活的期待。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了那個想要在一起的人不是因為他差不多滿足了我的期待,而是在想要的東西之外給了我新鮮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