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電影《誤殺》的相關話題#誤殺小女孩演技##陳沖眼神#登上熱搜,吸引不少人關注到這部年末國產犯罪片,影片中大量推理細節和破案解謎的爽感讓觀眾大呼過癮,觸碰到的社會議題也引發大家討論。城畫君專訪了《誤殺》導演柯汶利,和他聊了聊這部電影的創作過程和心路歷程。
《誤殺》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上映日期 | 2019年12月13日(中國大陸)
《誤殺》無疑是2019年年底院線電影中的一匹黑馬。自2019年12月13日上映以來,連續多日獲得單日票房冠軍,截至發稿日,累積票房已抵達3.4億,豆瓣評分穩定在7.7分,好于81%的懸疑片。
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柯汶利沒有想過這個成績。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所有的拍攝體驗和接收到的內地市場反饋,都是第一次經歷。
??
?一匹黑馬?
▼
李維杰和妻子阿玉是來泰國多年的華人夫妻,他們有兩個女兒,上高中的平平和五六歲的安安。在一次夏令營中,平平被當地督察長的兒子素察強暴,隨后在一個素察繼續意圖不軌的晚上,平平和母親阿玉在爭執中將素察“誤殺”,并將他的尸體埋在了住房旁的墓地里。
在外出差的李維杰趕回家后,為了保護妻子女兒,利用自己“觀影千部”的經驗,效仿《蒙太奇》的作案手法來反偵察。
這是《誤殺》講述的故事。
《誤殺》引發熱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鏡頭語言的運用時,埋下大量的伏筆和細節。這些細節在緊湊的故事剪輯和燈光、配樂分氣氛渲染下,很多觀眾很難第一次留意到,觀影后的討論也就成了一次解鎖隱喻的集體行為。
比如,素察的尸體究竟轉移去了哪里?安安在吃飯時用叉子反復摩擦桌面代表著什么?李維杰看泰拳比賽時對于吞舌的解釋是不是暗示素察當時并沒有死?僧人對李維杰說的那句“無相布施才有無限功德”是否暗示著李維杰有罪?以及,究竟是誰殺死了素察?
對于隱藏細節的討論和故事的再次復盤將《誤殺》的熱度推至高點。而觀影時所收獲的體驗和信息也足夠讓觀眾給《誤殺》打上一個不錯的分數。
#左右滑動查看微博網友的討論
《誤殺》的主演名單中,有肖央、陳沖、譚卓等演技在線的演員,陳沖飾演的督察長和譚卓飾演的母親阿玉在警局里因為被侵犯的孩子和被殺死的孩子對峙的那場戲,大雨之中一眾演員站立在墓地旁等待棺木被打開的那場戲,包括飾演安安的小演員張熙然在家人被打和來自督察長的恐嚇下的不忍及哭泣,都讓人動容。
#網友表示對陳沖老師的眼神留下了心理陰影,佩服小演員的勇氣。
這些具有張力的表演細節也登上微博熱搜,盡管在當下還要通過強調演技來體現一部內地電影的好,讓人多少有點遺憾。
《誤殺》能打動觀眾還在于它觸碰到了足夠多的議題,但這些都是點到為止,影片將最核心的重點放在了“親情”之上。
暴力執法者的壓迫、選舉中的利益勾結、長期畸形的權力結構引發的暴亂、校園暴力、未成年犯罪等等,這些都透過一個場景、一個畫面甚至一句臺詞,讓觀影者剛剛陷入思考時又被推進的劇情拉回。
另一方面李維杰為了保護大女兒背負上罪行、瞞天過海,又被小女兒在經歷這一場欺騙和隱瞞后、在一次考試中更改了試卷分數的行為所觸動,成為他自首的原因之一,李維杰“父親”的角色立住了。
同樣,陳沖飾演的督察長執法辦案時的冷漠、面對兒子和丈夫緊張關系的無奈以及兒子失蹤后的瘋狂、失控和心碎,也讓她“母親”的角色立住了。
點到為止的命題呈現和有意放大的親情渲染,是《誤殺》在票房上成功的主要原因。
??
?一個華人的故事?
▼
《誤殺》是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討論這部影片時無法避開它的高分原作。
#原版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海報
導演柯汶利在2014年執導的短片作品《自由人》提名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有著劇本原創拍攝能力的他也并不喜歡翻拍。
“將別人一模一樣的故事copy過來,對我來說也沒太大意思。”但在看完陳思誠發給他《誤殺瞞天記》的劇本后一天,他便答應了這次拍攝邀約。
他被《誤殺瞞天記》的故事打動了,柯汶利清楚這是一個不錯的故事。他感受最深的還是故事中犧牲自己的父親,“非常揪心”,這也是在后來劇本編改和拍攝過程中被放大的部分。
《誤殺》拍攝前不久,柯汶利剛拍完劇版《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殺青的第二天,柯汶利的父親去世,他回到馬來西亞操辦葬禮,葬禮結束后就投入了《誤殺》的拍攝。
“我看到這個劇本后,也希望可以趕快可以進入工作。父親一直希望我可以出人頭地,所以我沒有想太多,反正就做吧。”
《誤殺》是一次合格的翻拍。柯汶利也憑借這部影片讓更多中國觀眾知道他。過去幾年,內地市場并不乏翻拍劇作,如《麻煩家族》《深夜食堂》《小小的愿望》,但口碑票房上并不可觀。
#《麻煩家族》《深夜食堂》《小小的愿望》在豆瓣的評分。
《誤殺》沒有遭遇滑鐵盧,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算是吉圖·喬瑟夫執導的印度電影《較量》的第四次翻拍,但將其放置在泰國的一個虛擬小鎮,又由兩岸三地的華人合作完成后,《誤殺》奇妙地、又毫不突兀地與中國觀眾共情。
這種微妙的混亂感將《誤殺》在架空之后被中國的觀眾接受,某種程度上,這個操作的邏輯也有點像蒙太奇,一來體現了導演講述故事的能力,同時,其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隱喻。
柯汶利來導這樣一個影片是有優勢的。他是馬來西亞人,又在臺灣念書工作過,面對來自各地的華人演員,他沒有太對陌生感。泰國的氣候和馬來西亞相近,這也是他熟悉的場域,他清楚拍這場戲,哪里比較適合,拍另外一場,當地什么樣的天氣更加合適。
#拍攝現場圖
不同文化在他身上本身就是通暢的狀態,這種情況下,他又更能捕捉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人員的優勢。
“最后影片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是因為我們真的是在講華人的故事,這樣觀眾比較容易接納。”柯汶利的祖籍是福建,雖幼時生活在馬來西亞,但當地保留著濃厚的中國傳統習俗。
“我們這里,過春節時候的慶祝氛圍恐怕比內地還要濃厚,大家還會齊心協力辦華文學校。我想,可能是因為這里的華人覺得這些都來之不易,想要好好珍惜。我同樣很珍惜這些,會花時間去研究中國文化的點滴。”
對于內地電影,柯汶利站在一個特別的位置,他當然不陌生,但就像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身份一樣,他同樣有距離。也正是這份不陌生和有距離讓這個故事在被種種條件架空之后依然成立。
柯汶利是這樣解釋翻拍后的《誤殺》和《誤殺瞞天記》的不同,“這兩者差蠻多的,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我們的重點不在‘瞞天記’,而在‘誤殺’這個主題上。為什么結局中李維杰自首?為什么后面會發生暴亂?這些都在呼應我們的主題,跟我們的英文名字一樣,取自圣經那句話——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翻拍經典電影,如何保證嫁接后的環境和人物的統一性,如何借原作的殼表達出自己的主題,《誤殺》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方法。
對于自己未來的原創影片,柯汶利沒有給自己受限,“無論發生在哪里,一個好故事很重要”。
??
?CITYZINE?×?導演柯汶利?
柯汶利?|?馬來西亞導演、剪輯
2014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自由人》,該片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實景短片獎。
2019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誤殺》。
同年,與戴墨、姚文逸、來牧寬聯合執導懸疑劇《唐人街探案》。
城市畫報:你之前看過《誤殺瞞天記》這部電影嗎?
柯汶利:最早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接到這個項目后,看了劇本,我覺得文本可以發揮,它有一個很好的殼,我們能借這個殼把我們的主題說出來,這挺好的。
城市畫報:后來你看《誤殺瞞天記》了嗎?
柯汶利:拍攝前大概看了一次,但很快就覺得和我想拍的不一樣,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拍。
城市畫報:影片觸及了很多命題。比如結尾處暴亂的情節,在今年熱門電影《小丑》中也有出現,但《誤殺》似乎更強調親情的展現?
柯汶利:我們拍完后,《小丑》才上映,后來看到了其中也有這個橋段。有一些議題我覺得我們點到為止就好,親情這種有共鳴的部分是我們想要這放大的,也是最初想要表達的。
城市畫報:你會介意一些不熟悉你的觀眾評價說《誤殺》的風格很“陳思誠”嗎?
柯汶利:我還好,只有多拍才能讓別人認識你。當然《誤殺》也是我們一起創作的,我不會太介意。
#拍攝現場
城市畫報:分享一場讓你印象深刻的戲嗎?
柯汶利:是我拍挖墳的那場戲。這場戲特別難度特別高,幾乎全體主演都聚集在那場戲,臨演可能也有上千人,還有動物和動作戲。在下雨天和滿地泥的情況下,調度難度都變大了。那場拍了三天半。
城市畫報:你個人覺得比較遺憾的部分是什么?
柯汶利:我覺得沒啥遺憾的了。其實每一點都可以更好,但電影沒有說“最好”,除非一直花錢拍。每一部電影都有它的命,導演會跟著這部電影的形狀去慢慢雕塑。
城市畫報:你有看網友的評論嗎?
柯汶利:朋友有發一些給我看,印象比較深刻是很多人開始在解讀這部電影,我其實蠻開心的,因為有一些評論里,我發現我們很用心布置的一些細節和創作都有被解讀出來。這是最欣慰的。
城市畫報:上一次采訪里,你有提到很喜歡李安導演。問一個小問題,小女兒的名字和這個有關系嗎?
柯汶利:哈哈,沒關系,一開始我們設定大女兒叫平平,小女兒叫安安,剛好男主李維杰姓李,我也是后來才發現小女兒叫李安的。
城市畫報:無論是之前的短片《自由人》,還是這次的電影《誤殺》,你都使用了大量隱喻。能分享《誤殺》中幾個比較難以察覺的意象嗎?
柯汶利:比如羊出現了很多次,牧羊人趕著的羊是十二只;比如呼應電影《蒙太奇》,我們的剪輯手法也會用很多蒙太奇,等等。這些都是為了呼應我們的主題。我放了很多意象,觀眾看不看得出來都沒關系,好奇的觀眾可以去二刷、三刷。
城市畫報:你會介意觀眾評價說這是一部爽片嗎?
柯汶利:我不會介意,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觀眾,大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長經歷。觀影的角度也都不一樣。有人說是爽片,有人說是很有意義的片,很多人說表達了父愛,也有人說里面有暗黑的人性,這些都非常好。
??
文?/?夏阿怪
微信編輯 /?栗子
更多信息及雜志購買請關注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