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漢字中有很多的同義字。比如《千字文》第四句“寒來暑往”中的“寒”和“暑”。
寒是什么意思?《新華字典》上給出了兩個解釋。一是冷,比如寒冷;二是窮,比如寒酸。這就很奇怪了。既然寒的兩個解釋都可以用其他的字來代替,為什么還要多造出來一個字呢?
再看看暑。它就只有一個解釋——熱。那我們就直接用熱就可以了嘛,干嘛還要多加一個字呢?
如果學習我們這個課程的是小學生,可能心里還會想“如果沒有這么多的字,我的學習壓力也能小很多呀!”
是呀。寒冷我們可以直接說冷,寒酸我們可以直接說窮,二十四節氣里面的小暑、大暑,我們也可以給它改了名字叫做有點熱、非常熱。這樣也并不會改變詞的原意。
既然這樣,古人又為什么要多生事端呢?
這節課,咱們就從這個地方入手,來解釋這個問題。
咱們用寒冷這個詞做例子。
在我們的漢語語境中,有這樣的一種特殊情況——兩個意思很相近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字被放在了一塊組成一個常用的詞語。比如寒冷。
寒的字義里就包含了冷。冷的字義里也包含著寒??梢哉f這是兩個同義字。
完全可以用一個字就解決的問題,我們卻非要用兩個字來解釋。這里面一定有文章。
咱們追根溯源,回到上古時期看看是怎么回事。
甲骨文中有兩個寒的寫法。
其中一個是左右結構的寫法,左邊是一個指代人的身體的形象,這個形象的周邊畫著草一樣的東西,它的意思是說人在草堆中。右邊是一個代表著床的意思。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被草堆包裹著躺在床上,這一定不是一個暖和的季節。因為如果溫度高的話,這個人就不需要在床上鋪上草,即使要鋪,也不需要鋪的那么多,那么厚。將自己都包裹在里面。
寒的另一種甲骨文的寫法就更形象了。
一個人字下面加了兩豎,這代表的是房子,屋子。下面是一個長的豎線和一個短的豎線靠在一塊兒,這就是人的甲骨文寫法。人的旁邊畫著四個小圓點。它指代的也是稻草。
這就是說一個人在屋子里面,還用稻草包裹著自己。您就可以想象這個溫度是有多低了。
這樣的概念在金文中更是被強化了。
金文在甲骨文的第二種寫法的基礎上,在字的最下端加了兩條短短的橫線,這表示的是冰。
這樣的意向就更強烈了。一個人已經躲在了屋子里,身上還裹著草堆用來取暖。即使是這樣腳下還感覺一片冰冷。您說說這得是多冷的天氣呀。
說到這里,您也就能理解了。寒是一種比冷還要冷的情況。
按照這樣的推論辦法,咱們再來看看“暑”。
暑的甲骨文寫法現在還沒有發現,能找到的暑的最早的寫法就是金文。
金文中的寫法和我們現在使用的寫法基本是一樣的。上面是一個代表著太陽的日,下面是一個者。記者的者。
日這個字很好理解,就是太陽嘛。
可是“者”怎么解釋呢?
在甲骨文中,者的寫法是這樣的,它的上半部分是一個我們常見的乘法符號,就是兩個相互交叉的斜線,這兩條斜線交叉的地方還有一條從上到下貫穿的豎線。
在這個符號最左邊和最右邊的正中心還各畫了一個呈現橢圓形的源點。這樣的一個符號的意思是被火在燒的木柴。
而下半部,我們現在寫的那個曰在甲骨文中是一個火的形象。
下面是火,上面是在被火燒著的柴。這個字就是甲骨文中的者,它的意思是煮。煮東西的煮。
至于者怎么在后來演變成了今天的意思,有機會的時候咱們專門說。
說到這里,暑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上面一個大大的太陽正對著照射,下面是一口鍋在煮著。這樣的感覺還真不是一個簡單的熱能概括的了的。
古人認為“燠(yù)”是熱之始,“暑”是熱之極;“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也就是說最熱的情況是什么?暑。最冷的情況是什么?寒。
寒與暑表示的是兩種最極端的溫度情況。
寒來暑往四個字取自《周易·》:“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b>
原意是說冬天走了夏天就到來了,夏天走了冬天又出現了,最寒冷的時節和最熱的時節是交替出現的,它們預示著歲月的變遷。
當然,我說的是它到原意。
您如果對這句話還有其他的解讀,不妨發出來和我們交流交流。
今天就是這樣,咱們下一講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