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講過——古人造字是很講道理的,比如我們看這個“秋”字。
如果你讓一位讀小學一年級、二年級的小朋友來做一道完形填空題——(? ? )的秋天。他十有八九會告訴你金黃的秋天。為什么?因為秋天真的是金黃的。
您想想哈!
炎熱的夏天帶著最后一絲暑氣慢慢的遠離了我們,秋乘著涼風來到人間,她落在樹葉上,樹葉就被她染成了金色,她落在稻田里,稻子也被穿上了金色的外衣。一時間,那黃澄澄的梨、金燦燦的柿競相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這樣的景象是不是金黃色的。
而您再看秋這個字。
左邊是禾苗的禾,右邊是一個火。
《說文解字》講這個字是禾穀孰也。翻譯成咱們現代的語言就是莊稼成熟了。
小朋友們記這個字就可以想象秋天到了,田里的莊稼都成熟了,發出火一樣的光澤。
我們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學習中文一定要有畫面感。你把每一個字都想象成一幅圖畫,這樣記憶起來不僅容易,而且記憶更深刻。
這句話的第二個字是收——收獲、收納。
秋天到了,莊稼成熟了。這就是一個忙碌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大家都要到田里去,抓緊時間將成熟的糧食割下來,搬回家去。
接下來一個字是冬天的冬。
冬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上方是一個反文。下方是兩點水。
上方的那個反文是什么意思?實際上它代表的是一個繩結。我們知道在甲骨文出現之前,人們記錄事情都是用繩子來打結的,這就叫結繩記事。
每一年的第一天,人們都會拿出一條新的繩子,在繩子的最左端打上第一個結,表示新的一年的開始。
平時如果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在這根繩子上面打一個結,做一個記號。
等到這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我們說的大年三十,還要再將這條繩子拿出來,在繩子的最右端打一個結,表示這一年結束了。
如果一個人這一年什么大事都沒有遇到,這條繩子上也最少會有兩個結。
冬的上半部分其實就是一條在最左端和最右端點都打了結的繩子的變形。
實際上,最初的冬就是這樣的一個樣子。下方的兩點水是小篆中才第一次出現的。
有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上一個字,收獲的收,它的右邊也是一個反文。是不是說那也是用繩子捆綁的意思。
這里要做一個說明。
今天我們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進化才形成的,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結構。可是在漢字剛剛出現的時候,是沒有這樣的系統結構的。所以很多我們現在看到的字,即使長的很相似,甚至相同,但在甲骨文中也可能完全是兩碼事。
比如收獲的收,它右邊的反文其實是鐮刀的變形。而左邊的那一個豎提加豎才是用繩子捆綁的意思。
左邊的那一個豎提加豎現在很少有人使用,這個字讀jiu,和我們今天使用的糾纏、糾結的糾是同樣的意思。都是用繩子捆綁東西。
這是一點兒題外話,咱們繼續說冬天的冬。
剛剛說到,冬天的冬上半部分是一個反文,它的形象是一根在兩個端點都打了結的繩子,表示一年結束了。
我們在生活中還會遇到一個字——終。終點、終結的終。這個字其實是在冬的基礎上被造出來的。
冬下面的兩點是小篆出現的時候才有的。而在此之前的金文中是沒有這兩點的。
金文是比甲骨文出現的時代稍微晚一點的一種文字。
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為這一種文字最初是在龜殼上書寫的。
而金文之所以叫金文,則是因為這一種文字最初是被刻寫在鼎一類的金屬器皿上的。
今天您了解了這個知識就可以了,詳細的解釋咱們留著以后再說。
甲骨文中的冬是一根在兩個端點都打了結的繩子。
金文中的冬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在今天的冬上半部分,那個反文的中間位置寫了一個日。也表示一年結束了。
而到了小篆的時候,反文中間的日又一次被去掉了,反而在最下方加了兩個相互疊加的人表示雪。
到了隸書中,表示雪的部分被再一次簡化為兩條短橫線。這個時候的字形就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冬很相似了。
這句話的第四個字是藏。
這又是一個多音字。我們說過,多音字也是后人衍發的使用辦法。在最初的文字中根本沒有多音字的情況。
比如這個藏,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zàng。寶藏的藏。
實際上雖然讀音是不相同的,但字意很類似,都是安放在不容易被別人發現的地方。
冬藏的意思就是人或者動物待在房子里,不要隨便出去。
這四個字綜合在一塊兒的意思就是說,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大伙兒都要去到田地里將成熟的果實收納起來。等到天寒地凍的冬天到了,大家就待在家里,暫停一切的活動,不要隨意的走動。
這是很樸素的一個道理,沒有人不知道的。但是還是被放在了《千字文》中,因為它還要借助這句話告訴我們另一個道理——順應道理,在正確的時間最正確的事情,不要逆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