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聽起來有些耳熟,因為它來自于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而在這里,是起到總結上文的作用。意思是說,做到前面的幾點,就能夠得到天下群民的歸順。
我們發現,這一句中的“賓”,在《詩經》中是被寫作“濱”的,兩個bīn,讀音相同,字義有什么區別?
先說說賓。如果用這個字組詞,我們可以相出賓客、賓館、賓朋……,字典上給出的解釋是客人。
客人可以用客來代替,為什么要用賓?如果賓與客的意思相同,賓館完全可以叫做客館,賓朋也可以寫作客朋……
這樣的情況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在“寒來暑往”那一講中我們就曾經討論過寒與冷、暑與熱的區別,而在漢語情境下,這樣的情形實際上還有很多。(或許其他語言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但因為我不了解,所以不做評說。)
正所謂事出無常必有妖。可以用“客”的情況下,卻用了“賓”,這里一定有文章。
了解我的人知道,遇到這種情況,我習慣去翻找一下甲骨文,從甲骨文中找答案。但是,這個字,卻完全沒必要穿越到那么古老的時間,僅僅往前走幾十年,在使用繁體字的年代里,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
賓的繁體字寫法是賓,拆開之后您會發現,它是由寶蓋頭+類似“正”的一個部分(在隸書中,這一部分確實是被寫作“正”)+繁體字的貝組成的。
寶蓋頭很好理解,指代的就是房子,屋子。
類似“正”的一個部分,實際上是一個正在行禮的人。
而“貝”指的是財物、貨物。我們知道在遠古時期,貝殼曾經被當做貨幣使用過一段時間,所以在漢字中,貝字旁的字很多都和錢有關,比如財、賬、貴等等。(這個話題今天簡單的提一下,以后有機會我再來填這個坑。)
這個字(賓)完全就是一幅圖畫,主人在家里,對著帶著禮物來的客人行禮。
而“客”的中間部分是“夂”,下半部分是“口”。“夂”是“外”的簡寫形式。客的字義就是家中來了外來的人口,表示外來人或旅居他鄉的意思。
關于賓與客的區別,最后做一個說明,在日常使用中,會將普通的訪者稱為“客”,而將貴客稱為“賓”。
在解釋“賓”之前,我們提出過一個問題——“賓”和“濱”,讀音相同,字形有區別,那么字義是否也有區別?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接下來我簡單的給您介紹一下“濱”。
濱是瀕的發展型態,在最初的漢字中是沒有“濱”的,在使用中只有“瀕”。
瀕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頻繁的頻,字義是水頻繁的拍打,表示緊靠岸邊的水。
而“濱”是做為“瀕”的一個補充字形而產生的,它指代的也是靠近岸邊的水。與瀕的區別在于,濱指代的水距離岸邊更遠一些。
根據前面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千字文》中的“賓”實際上應該是濱”,因為如果是“賓”就只能解釋為全天下所有的貴客都來歸順。而使用“濱”則可以解釋為天下(海岸線以內)所有人都來歸順。這樣的解讀更符合之前幾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