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行動三角形的三個環節依次是記錄、排程和執行,簡單的六個字卻蘊含深意。
? ? ? ? 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記錄。為什么要記錄呢?記在腦子里不是挺好的嗎?用大腦記當然可以,可是大腦的記憶功能是有限的,會記漏、記錯和遺忘,就算記憶力特別好,可也只是使用了大腦的低端功能,實在是大材小用。因為大腦還有更高階的功能,那就是思考和創造,而這些功能才是工具、軟件和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所以要想辦法解放大腦,用外延工具來代替大腦完成低技術含量的工作。這些工具可以是紙筆,也可以是電腦、手機。在記錄時有三個關鍵字:快、短、全。“快”就是腦子里一有念頭就馬上記下來,稍微耽誤一下有可能就忘記了;“短”就是用最簡煉的文字記錄,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以節約時間;“全”就是任何念頭都要記錄,不管是具體事務還是是想法,不管是工作的、生活的、沒開始的、做到一半的,通通記下來,以清空大腦。在這個環節只動手不動腦,不需要思考,更不要去評判,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當所有的事件記錄下來之后,我們就有了一個清單或者叫收件箱。
? ? ? ? 帶著收件箱,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排程。排程其實就是分類加工的過程,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環節。所有的事件根據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可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和不重要不緊急。有了這樣的分類,我們就清楚地知道應該把時間精力用在哪些方面。然后問自己要不要做?要什么樣的結果?下一步行動是什么?根據這樣的思考產生四種處理方式:自己做、委托、推遲以及刪除,這就是4D原則。處理的順序是先做重要緊急的,然后再做重要不緊急的,而對不重要的事情則少做、推遲做或者最好不做。完成分類和排序的加工過程后,收件箱里的事件需要進行轉移:在日歷里記入有固定時間的行程,這類事件要少而精,保持嚴謹。在清單里,有一部分是有截止時間的事件,這類事件也不能太多,寫了就要做,也需要嚴謹。最后剩下的是沒有太多時間要求的事件,同樣記入清單,但不標注截止日期,越快完成越好,有空時按情境來進行批量處理。這類事件數量較多,在時間上體現靈活性。
經過前面的工序,我們每天就可以從日歷和清單里挑選出青蛙,有了目標,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環節。
? ? ? ? 第三個環節是:執行。在這個環節里只需埋頭苦干,不需要再思考。每天先吃青蛙是最重要的,要保證要事第一。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專注,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專注力不夠的人,可以運用番茄鐘刻意練習,逐步提升這項能力。一開始五分鐘、十分鐘,然后逐漸加長時間,最后達到專注25分鐘,休息五分鐘為一組。完成三組休息15分鐘的頻率。
? ? ? ? 在執行完任務之后,我們還要做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那就是反思。只有通過反思才能讓我們不斷改進,不斷優化,最終產生復利效應,形成螺旋式上升,這又是一個需要用到大腦的過程。所以整個執行(反思)環節是先動手后動腦。
? ? ? ? 剛才我們學習了行動三角形,最后通過這個表格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的要點吧:
在記錄環節動手不動腦,只需記錄收集,不要去想怎么做什么時候做,關鍵點是快、短、全,本環節的結果是得到土豆,也就是清單。在排程環節是動腦不動手,只需進行分類,不要動手去做,此環節的關鍵點是保持嚴謹而不失靈活,結果是找出青蛙;最后在執行及反思環節,是先動手再動腦,關鍵點是保持專注,結果是運用番茄鐘吃掉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