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到老家,剛好趕到午飯時間,吃什么呢?一家人不約而同答道:饸饹面!
說起這饸饹面,對于這個小縣城的人來說,那才是我們心中最喜歡、最親民、最樸實的快餐。
每當對早中晚餐沒有想法時,只要有人提議來一碗饸饹面,那肯定附和者甚多。
饸饹,可能是中原面食區(qū)最常見也是最古老的一種吃食了。歷史悠久,而且歷久彌新。百度百科上是這么解釋的:
饸饹是漢族民間傳統(tǒng)面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面食吃法之一。傳統(tǒng)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經(jīng)常饸饹用的是蕎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nèi),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饸饹廣泛的流傳在山西,陜西的寶雞、渭南、銅川等關(guān)中地區(qū),河北,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于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qū)頗為時尚。
可見這一碗廉價饸饹里面,蘊含的文化與歷史,也不亞于那一碗貴貴的羊肉泡饃呀!
一家四口人,來到周至縣城東邊一個很小的市場的角落,兩家饸饹面館就盤踞在那里。打我有印象起,還沒有這個市場的時候,這兩家饸饹面館就在這附近經(jīng)營。而且永遠是路東一家,路西一家,做著對臺的生意。周至有句俗語“賣面的見不得賣石灰的”,雖然存在著競爭,可因饸饹面這種極為平常的面食,早已融入勤勞善良的周至人的骨子里和血脈里,極大的市場空間,使這做著對臺生意的兩家面館,居然就這么相互競爭著,彼此白眼著,隔路仰望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存在了二十幾年,應(yīng)該還會再繼續(xù)下去。他們各家有各家的粉絲,每家有每家的特色,當然都是一樣的食材,一樣的做法,只是在調(diào)料的配比上,都有著自己的拿捏,以細微的變化和口感,適應(yīng)著不同口味的食客。
說起這饸饹面館,全縣所有的都是一樣的造型與布置。一個柱子粗的木頭做成的面床,上面有一個液壓的機子剛好可以壓到面床的洞里,洞里面塞好用蕎麥與小麥粉混合后和好的面,然后一開電門,那一屢屢白花花略微泛青的意大利面粗細的饸饹面就落入了下面滾燙的鍋里,一個人坐在鍋邊不停的攪拌,很快,一大碗面就盛入碗中。然后加入一大把黃豆芽,澆入調(diào)料調(diào)和的酸湯和一勺用油潑過的生姜沫,當然少不了一大勺地地道道的油潑辣子,最后再撒上生韭菜沫,五分鐘之內(nèi),這一大碗香噴噴的饸饹面就制作完畢了。吃著面,喝著湯,這酸爽,別提有多滋潤了!饸饹面一般傳統(tǒng)的吃法都是湯的,當然,如果你不喜歡吃湯的,也可以來一碗改良過的干拌面。干拌面和傳統(tǒng)吃法唯一的區(qū)別就是一碗有湯,一碗沒湯。哈哈哈,逗比一下。除了沒湯之外,也的確沒有其他的區(qū)別。口味上比較清爽,吃起來也比較干脆,有點像蘭州的那種拉絲涼面,但更筋道也更有嚼頭,最后再配上那么一碗煮過面帶著濃烈蕎麥味和堿味的咖啡色面湯,哎,什么意大利面,什么山西刀削面,什么北京炸醬面,什么岐山臊子面,都比不上我這一碗清湯寡水的純素饸饹面。
平時對面條甚喜的我,來了一大碗干的,再來了一小碗湯的。這一大一小兩碗,足有1斤以上,吃的我酣暢淋漓,汗流浹背,暑氣全消。至于這價格嘛,也親民的緊,大碗8元,小碗6元。34元,就讓一家4口人吃的舒舒服服的。這親民的價格,可能也是大家對饸饹面喜歡的一個重要因素。
千萬別小看這小小的蒼蠅館子,縣城里的各路領(lǐng)導(dǎo)干部,各位土豪老板,各種販夫走卒,各行帥哥靚妹都是種大排檔的常客,大家不管身份高低,不論貧富貴賤,來到這里,都是人人一碗饸饹面,人人一碗堿面湯,人人先來后到按順序排隊吃飯,來的都是客,老板絕對不會看人下菜厚此薄彼。階層、權(quán)勢、金錢,在這里都消失了。光膀子的扛活大哥和白襯衫的縣上領(lǐng)導(dǎo),都平等的坐在一起,各自吃著各自的饸饹,填飽著各自的肚皮。
我就愛這一碗沁人心脾的饸饹面,我就愛這淳樸簡單的家鄉(xiāng)味!這饸饹面,不也和我們周至人的性格一樣嗎?豪爽,干練,淡泊,堅韌之中又帶著那么點酸,那么點辣,在青韭白湯之中,品味各自平凡而又清白簡單的人生。
老板,待我回來時,請再給我來一碗那沁人心脾的饸饹面吧!
文|宜壽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