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西北,土生土長,從小吃面,一生都無法脫離。
?西北多山,氣候干燥,稀有水田。尤其是隴東,家里餐桌的主角一直是饅頭和面食。
一碗面的誕生要經(jīng)歷諸多艱辛的過程,可謂來自不易。隴東的氣候水土適宜冬小麥,父輩們往往選擇平整肥沃的梯田種植小麥,古歷9月份左右播種,一場秋雨之后,青苗破土,滿山披綠。霜凍很快就會到來,緊接著就進(jìn)入冬天,初生的麥苗干而不枯,低頭彎腰,蟄伏過冬。翻過年,春風(fēng)最先來到,麥苗頓時打起精神,在溫煦的暖陽之下瘋狂生長,幾個月即可齊膝。端午前后,日頭漸增,暑熱來臨,小麥進(jìn)入成熟期。沒多久,山前屋后便是喜人的金色麥浪。這是一年中最為辛苦的時候,父親取下掛在墻上落滿塵土的木把鐮,選擇鋒利的鐮刃,磨了一遍又一遍,早上六時起床下地,中午11時左右收工。下午3點再出工,直至天黑才歸家。他們俯下身,曲臂揮鐮,大把大把的汗水順著臉頰,流到頸肩,打濕薄衫,以極其虔誠的姿態(tài)和艱辛的勞作感恩懶以生存的土地。
家家戶戶場院里的麥垛一時成為小村美麗的風(fēng)景,每日日出時拆垛曬麥,日落時收起堆垛,如此幾番之后,或農(nóng)用車或家養(yǎng)驢騾套上碌碡反復(fù)碾壓,除皮脫粒,麥草堆垛,備作牲口草料。麥粒成堆,用木鍬一次次揚起,借助風(fēng)力吹走塵土皮糟,以斗計量,裝袋入窯。這個過程大約十日之內(nèi)完成,但要防雷雨,日觀天象掌握陰晴是父輩們的必修課。新麥要陳放一段時間之后,才可磨粉,面的原料至此而成。靠天吃飯,苦力百倍,其艱難言,愛惜儉用,實為良德。
母親幼時家貧,未入學(xué)堂,半字不識,但艱難歲月反育出一雙靈巧的手,做面是拿手好戲。每有親戚光顧,母親入廚和面,將一團(tuán)面在案上邊旋轉(zhuǎn)邊搟出一大張圓形薄皮,再折疊起來,操刀開切,鈍刀與木案相碰,傳來一串當(dāng)當(dāng)當(dāng)之聲。她切面速度極快,但寬窄均勻,掌握有度。又以雞蛋、蔥花炒湯,酌以辣椒面等料,紅艷艷,黃燦燦,熱騰騰,色味皆俱,筋道十足。農(nóng)人待客,厚道實在,菜可不多,面必不可少,雖不是佳肴,但自種自取,血汗換得,不倡鋪張,不講排場,溫飽腸胃,富含真情。雞蛋面是待客首選,土豆面、清湯面、豆腐面等日常居多。
母親的燴面片也做得好,她把面搟得透亮,切成菱形片,西紅柿雞蛋炒湯,大碗盛出。而我總是強(qiáng)忍滾燙,邊吹邊拋,吃盡面,喝干湯,一碗吃罷,滿頭大汗。母親炒的拉條子也是我的最愛,面條略粗,雞蛋炒成塊狀,極其美味,這種干面只一碗便可填飽胃囊。有時過節(jié),家里會殺雞,母親用小碗接雞血和面,面條紫紅,雞肉與菠菜成湯,香味四溢。過年則要殺豬,母親又用豬血和面,但不同雞血面,略顯復(fù)雜。她分別用水和豬血和面,將兩者隔層疊在一起揉壓,形成厚條,然后切成片,紅白相間,鄉(xiāng)間稱名豬血片片,再用豬油炒湯,是家常美味。如今遠(yuǎn)離故土,但母親知道我愛吃豬血片片,時常到市場淘豬血回家制作。去年,80歲的外祖母還特地從老家遠(yuǎn)道捎來豬血片片,滿足舌胃之欲之余,更對老人的惦念尤為感動。
上中專時,有一吃貨君,和我同好吃面。每逢周末,結(jié)伴去鎮(zhèn)上吃飯,必去一家雞湯刀削面。面削得薄厚適當(dāng),雞湯蓋頂,撒上些許綠菜碎末,入筷拌開,香氣縈繞,食欲倍增。后來,此君又在一河之隔的對岸,找到一家炒面館,大盤分量足,炒蛋多,于是周六吃刀削、周日去對岸吃炒面便成了雷打不動的定律。在后來,鎮(zhèn)上開了一家牛肉拉面館,兩元一碗加送鹵蛋一枚,辣椒油潑得地道。吃貨君飯量好,他先拽著我吃拉面,吃完拉面出門打一飽嗝,再去吃雞湯刀削面,我的飯量也深得其培養(yǎng)。
有一年暑期,去蘭州小住。每日早起,沖到樓下的拉面館排隊,每次必吃兩碗,晚上也是如此。而每當(dāng)中午,拉面館關(guān)門,伙計休息。于是徒步走進(jìn)偏巷尋找營業(yè)的拉面館,同樣兩碗。如遇哪天在居處吃飯,則覺得枉過此日,夜寢難安。有一年去重慶,首當(dāng)其沖去吃火鍋,但一頓過后,腸胃劇燒,菊花受罪。唯獨街邊不起眼的重慶小面館,讓我垂延三尺,流連忘返,當(dāng)然,也是兩碗起步。前幾年有幸去上海、南昌等地,游覽觀景興致勃勃,吃飯則極為難受,全程米飯,未見寸面,只得泡面加餐。有一次去廈門外培,滿街的海鮮大排檔,面館極其難覓,幾日吃米飯,非常痛苦。有一晚逛街,終于有家牛肉拉面館映入眼簾,當(dāng)即沖入,細(xì)讀飯譜,要了一碗酸湯牛肉面,本來信心滿滿,以為和蘭州拉面應(yīng)該相似,但面上來之后,一碗白湯,連辣椒油都未入,不酸不辣無牛肉味兒,最終掃興而歸。頓覺這世上水土最貴,再好的美味,只要離開滋養(yǎng)它的水土,便面目全非了。
和媳婦戀愛六年,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商量妥當(dāng)之后決定去見未來的丈母娘和岳父。從工作地到她家大約300多公里。大清早早餐未盡,便去趕車。媳婦知道我素來愛吃面,特地囑咐丈母娘做饸饹面。抵達(dá)時已至下午3時。奔波一日,粒米未進(jìn),前胸貼著后背。一進(jìn)家門,面就端了上來,令我意外的是,丈母娘做面手藝相當(dāng)出色,湯色紅艷,面條頗筋,正當(dāng)饑餓,解褂寬帶,舉筷猛吃,湯的吃罷又上干的,一口氣吃了五碗(碗略小),創(chuàng)歷史之最,全家皆為驚嘆。后來每次回家,丈母娘都以面厚待,我也毫不客氣,三四碗乃常事。有一次媳婦單獨回家歸來之時,丈母娘還特地帶來做好的饸饹干面,只怪媳婦未得真?zhèn)鳎礈患罢赡改锸种弧?/p>
有一年去基層采訪,夜晚未歸,住在一偏遠(yuǎn)小站。站長是我多年的同學(xué),親自下廚做面。他炒菜又炒肉,切的面條二指寬,略厚但筋道。煮面之后再用溫水沖過,然后撈到專門準(zhǔn)備的盆里,再蓋以菜肉,加以油潑辣子、香醋拌開,入口很有嚼勁。當(dāng)晚吃飯較晚,夜空中的星月明亮,我們幾個人蹲在站門口的石墩上吃面,晚風(fēng)吹拂,吸溜聲頓起,這大概是我吃面最為浪漫的一次了。當(dāng)然,在吃面這件事上,我也有走麥城的時候。下此毒手的也是我的摯友,他做面也極好。一次,一行六七人在他家吃飯,他特地給我上了一碗,這碗碗口大、碗底深,容量巨大,一碗下肚我已足飽。摯友好客,又上一碗,我推辭吃不了,他強(qiáng)勸好好吃,推辭不掉,只能接下。吃到半碗時,覺得飽脹,本想放下,但席間女同事居多,擔(dān)心被笑話,最終勉強(qiáng)吃下。放碗之時已難以起立,實在撐脹,只得去衛(wèi)生間嘔吐……后來相聚只要談起吃面,這一茬總是開心的拌料。
年過而立,體重增長,體型雍胖,吃飯略有克制,但唯獨面食可以例外,每次登館必上大碗。只有吃面,腸胃才覺得舒暢。常在魚肉酒宴之后,便向往一碗面,再美的佳肴,似乎都不及一碗面實在。細(xì)細(xì)思量,我吃過的好面,不是居家,便是街頭陋巷的小館。受商業(yè)的影響,一面百金千金者有之,但從未品嘗過,一覺不值,二覺荒誕,也毫無獵奇之心。其實,做人做事亦如吃面,剝離浮華,恪守本真,不訛不詐,質(zhì)樸坦率,讓他人覺得放心,讓他人覺得踏實。
世間美味無數(shù),獨愛一碗素面。愿人人都能擁有一碗好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