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木洪~你把太陽的色彩融化成了高原紅

? ? 在我以前的篇章里曾經講過諾木洪地名的由來。諾木洪~蒙古語是“溫順、美好地方的意思”,用在地名就是“水草豐美的好地方”,不管翻譯的是否太唯美了點,但諾木洪確實是一處值得稱頌的地方。它的可愛不僅僅有終年不化,像蟄伏的長龍一樣皚皚的雪山,有奔騰不息人砌的百里長渠,還有那摩肩接踵大小不一的沙丘和無垠的郁郁蔥蔥的草原。據考證,諾木洪文化屬于青銅器時代晚期,距今大約3000多年。在唐朝絲綢之路通西域時期,諾木洪做為西去西藏、印度、波斯國和途經格爾木翻越“當金山”,東去敦煌與河西走廊絲綢之路駝隊匯合的主要驛站。那時諾木洪遺址的大城中便有先民在此居住。說是居住,縱觀當時的生產能力低下是不可能有大的開發、大興水利去和自然抗衡的,只不過是在自然的環境里逐水草放牧牛羊而已。而真正翻開諾木洪建設新篇章的是1955年新中國成立后第六個年頭,熱血的復轉軍人和各地的公安干警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屯戊守邊,遵照命令押著一大批危害新中國政權和鎮反中的“四類分子”從18個省市向青海省發配。人員之眾、規模之大,僅是隨調干警和他們的家屬來青海省的也有近10萬人之多。這絕對是共和國監獄史上一場前無古人后乏來者波瀾壯闊的大遷徙洪流。而在這茫茫人流中也有我們的父輩們攜妻帶女分赴青海省各農場腳步聲。他們為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穩定,消化不安定因素、千千萬萬個小家順應歷史的潮流;舍小家為國家做出了無私的奉獻。這不同于現在國家開發的動遷戶,國家在安置點給你準備好了衣、食、住、行、購,水、電、暖、醫、校配套設施。甚至連周邊的環境都給你美化、硬化了你只需拎包入住即可,而我們的父輩則憑著“莫道前方絕人跡,開疆拓土任我行”的大無畏精神,硬是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入手譜寫著農場“一窮二白”的新篇章。回首那段歷史,大的方面,青海省監獄局組織編撰了《激情似火的年代》《砥礪奮進,圓夢戈壁》回憶錄。小的方面,目前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各個農場人,特別是經歷過那次大遷徙或在農場生活過的一代人,是他們也在利用‘美篇’‘簡書’‘詩歌’‘散文’等不同的寫作題材,筆耕不綴地謳歌哪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土地。

當年我們生活過的食堂,場部有多少人一日三餐都在這里排隊打飯,那會兒沒有什么特權階層,人人平等!(顧敏提供)

? ? 因為昔日青海各農場的發展經歷極其相似。建場之初,她貧瘠的乳汁雖不豐盈,但卻無私地養育著我們、讓我們把過往的點點滴滴濃縮成了對她眷戀的故鄉情……

? ? 當時間進入公元1975年仲春。頭枕昆侖、腳踏蒼茫草原的諾木洪又一次蘇醒了。

石縫中的野花兒開得好美麗,有黃的、白的還有紫的。(摘自雪杰微信)

? ? 高原的春天雖然來的晚一些,但諾木洪的春天從不缺席,先是春風浩蕩地將信息傳遞到了山間和草原,繼爾在陣陣低空掠過的青雁和鴻雁們的吟唱中春天大踏步地如約而至了。節令再往下延伸,芨芨草綠了,駱駝草青了。冰封的海西洼河的涓涓細流掙脫了一身白色盔甲的束縛,身軀蜿蜒地向北草原跋涉著。天空青藍的就像一片大海,幾只山鷹宛如放飛的風箏在頭頂上慢慢地滑翔,草原到處都是已經泛綠的紅柳、白刺果枝條。在山澗戈壁石縫里,野花盡可能的漫延,有黃有白還有紫色花瓣的。4月農場防風林的枝條上,忽如一夜春風來,鼓鼓的包裹著臘質的小嫩芽,它們也掙脫束縛破殼而出,綻放出新生命的小綠葉,一年之計在于春,農場大田播種開始了。

? ? 諾木洪農場農科所,它是勞改農場組成的一個重要部份。顧名思義,它肩負著全農場近4萬余畝的農林種植業的實驗與培育。

在農科所原址新建的“青海諾木洪農場枸杞科技園區。(李永生提供)

? ? 歷經農科所幾茬人的不懈努力,他們以大地為紙、汗水為墨、鐵锨鎬頭為筆、在農業科學的天地里,孜孜不倦地描繪著農場農、林、果、蔬的藍圖。

? ? ? ? 1,高產小麥畝產1000斤的捷報紅

? ? 科學就是生力,要奪取高產,必須尊重科學。省、中央農科院駐場科技人員與本場農科人員組成“三結合”試驗小組,通過不斷實踐,經省有關部門驗收確認,終于最先在柴達木盆地創造出春小麥3.5畝試驗田畝產1585斤的高產記錄,繼之,又創造了一公頃(15畝)春小麥畝產1918斤的記錄。實踐證明,只要充分利用柴達木平均日照長、水肥充足的條件,是可以高產的。有小麥專家金善寶、王樹安、馬緣生、黃佩民、曾道孝、余松烈、顏濟、董留卿、陳集賢的見證收割脫粒。

當年農場人喜繳愛國糧。(摘自激情似火的年代)

? ? 小麥高產的科學實踐充分展示了柴達木盆地綠洲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農場農藝師朱培茂同志,親自栽培了高產試驗田并培養出適合農場的小麥品種諾農1一2號,成績突出,1975年曾代表青海省出席了全國小麥高產豐收技術座談會,并撰寫了論文《春小麥畝產1585斤栽培技術初步總結》被列為本次入選的優秀論文之一。

(此小段摘抄于原諾農黨委書記高振武同志的回憶錄)

? ? ? 2,科學試驗碩果紅

? ? 說起諾木洪四大隊西水磨草原上的蘑菇,想必老諾農人都見過吃過或者是采挖過。那是一種生長在羊圈周圍不可多得的菌類,用它做菜煲湯其味鮮美無比,采蘑菇可不是一般人能采得著的。

2018年7月22的諾木洪農場西水磨碧水藍天,到處充斥著純天然的美,此照片由<30年同學聚會農場行>。(毛三提供)。

? ? 1973年7月高中畢業,我和同學楊光、王黎明、那景芳、谷建國、邵蘭生曾約好一起去四大隊先找李永合匯合,讓他帶上網兔子的網子到西水磨草原挖蘑菇加網野兔,結果承興而去,敗興而歸。100米的網子分4節用4輛自行車馱著,等把網子支好后大家便分頭去沙柳棵敲樹震兔帶吆喝、然后收縮包圍圈。我分工隱蔽在離網不遠處持棒,只等網子一倒便上來擊打野兔,誰知他們的吆喝聲到網跟前了一只兔子也沒有,再要轉移地方,支網、收網又很費時費力,所以大家放棄了抓兔子,李永合領著我們尋找羊圈挖蘑菇,轉悠了半天,結果我只挖到了一只約有4兩重的圓蘑菇。其他同學收獲也不一,有挖到一窩圓圓的,有挖到一種叫“雞腿菇”的?!半u腿菇”是蘑菇菌類中的珍品,因它長的形似雞大腿故而得名。吃時不能用刀切而是用手撕成筷子粗的長絲,配上肉絲或肉片炒之極佳。每當雞腿菇端上飯桌,那濃郁撲鼻的鮮味老遠便能聞到,若夾一筷子咀嚼于口中,頓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諾木洪“三寶”之一,西水磨風味獨特的圓蘑菇。(李永生提供)

? ? 印象中原來農場鮮蘑菇一開始不要錢,只是在老鄉和要好的朋友間贈送,到80年代初只賣0.3元一斤,蘑菇干也只賣6~7元左右。大約在2012年我們路經格爾木,那時,產自于諾木洪草原一斤蘑菇干已經賣到180元一斤了。蘑菇干用水發開后燉海魚,雖然顏色發黑,但魚鮮碰上菇鮮所激發出來的鮮味是更加極致的濃郁。就是發蘑菇的水也舍不得倒掉,濾掉雜質放上香菜、紫菜、鮮蜆肉再攪上雞蛋就是一碗非常養眼且滋味又特醇厚的蛋花湯了。

2018年7月23日,都洪斌、李永生《重走青藏路,去尋找遠逝青春》的諾木洪農場故地游。中午,途經大水橋午餐,燒鰉魚,炒黃蘑,草原另一種珍稀茵類。(摘自都洪斌微信)

? ? 據原農科所技術員李永生回憶,諾木洪農場有三寶“大蒜、蘑菇、枸杞棗”。

原農科所技術員李永生的科研立項。(李永生提供)

? ? 雖然計劃經濟不講求市場需求,但是草原蘑菇是三寶之一,諾農人都愛吃。所以農科所以李永生技術員為主,向上級申請科研立項、上級部門撥了2萬元的科研經費,專門成立了《諾木洪野生蘑菇人工馴化》和《楊樹腐爛病發病規律及藥劑防治》課題研究小組。他回憶說試種的是細長的“雞腿菇”,是丁基初開著吉普車去四大隊西草原采集的樣本,并對適宜蘑菇生長原產地的環境氣溫、土壤、植被等作了較詳盡的調查。土壤成份分析試驗是劉衛紅她們做的。李永生和王廣民主要是負責菌種的一、二級剝離和營養基的培養。由于當時各種條件限制,試種“雞腿菇”成功了,但形不成大批產量,最后,試種的“雞腿菇”也都分給所里人食用了。

每一個從農場走出去的人,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像洄游的大馬哈魚一樣攜妻帶女回到生活過的農場。圖為原農科所技術員李永生和其女兒2013年8月回農場故地重游。(李永生提供)

? ? 他還回憶說,當年的農科所還試種過其它菌類,所用的原料棉籽殼是他跟車去互助拉的。試種的蘑菇、銀耳也都小面積取得了成功,發表的科研論文得到了《青海省農林科技》刊物的充分肯定。

? ? 3,荒漠戈壁試種蔬菜成功的開門紅

? ? 蔬菜是人們一日三餐必須的營養品,人們通過蔬菜攝取人體需要的維生素。當年建場逾萬人吃菜問題擺在了場領導面前,這個問題說大不大,只是一棵菜一把蔥一只洋芋。也有人憑著一腔革命的熱情認為,生活在當地的老蒙民長年不吃一棵青菜,靠著酥油、糌粑和奶茶不是一樣生活的很好嗎?但有一點是不可以忽略的,蒙民是世代居住在此的原居民,他們在飲食上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習慣。而我們都是來自內地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在飲食方面兩個民族肯定有很大的差異。醫學證明,人若長期吃不到蔬菜缺乏維生素就很容易患“夜盲癥”。說小肯定也不小,俗話說“巧婦難為無菜之炊”,因為一日三餐它直接關系到勞改農場是否“關得下、穩得住”和上千干部工人家屬飯桌上的大問題。若驅車上千公里去甘肅敦煌拉菜“杯水車薪”不光受季節影響,而且成本太高太不現實,況且場里當時也沒有哪么多的生活車。在解決了“面袋子”(哪時大米每月每人配給2斤,不能稱為米袋子)后,“菜籃子”配套工程便被列為農場“穩大局、促生產”的議事日程。這一時期,全農場各中、大隊均在實踐中摸索高原種植蔬菜的經驗,農科所做為農場科研單位臨危受命率先走在蔬菜試種的前列。那時人們為能早日吃上農場自產的蔬菜而群策群力?;貎鹊靥接H的干部、工人、家屬、農工們收集菜籽是第一任務,返場時絕不會忘記帶一包來自家鄉的菜種。有些是根系生長的蔬菜,優良的韭菜品種“馬蓮韭”。該韭菜葉寬背白且又高產,就是農工們回家探親時小心翼翼地將菜根包好背回農場的,是誰背的如今已無法考證,但有一點可以佐證農場原本是沒有“馬蓮韭”藤蒿、山東大白菜之類的蔬菜的。是全體以場為家的干部、工人、農工們填補了蔬菜的空白,有家鄉蔬菜的生長陪伴也圓了對鄉情的無限思念。

當年農科所的工作人員陳桂英(左)李淑芬(中)徐萍(右)在科研規化陳列室沙盤前合影。(李淑芬提供)

? ? 在試驗階段,有的菜試種失敗了,農科人員總結的經驗,要想應對高原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的主要策略就是建造恒溫的玻璃溫室。場領導特事特辦,在物資匱乏的上個世紀,農場駐西寧辦事處受命聯系建筑材料,汽車隊奉命從637公里之外的西寧拉來的木材、玻璃。生產科優先供應農科所,使它相繼建起了全場第一批蔬菜種植溫室。與此同時,大田蔬菜的試驗種植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集30余年之經驗,(說的是農場早期)他們在干中學,學中干,為解決戈壁風沙大的問題,農田周圍種上了防風林帶。菜園里為給菜苗擋風提溫,用沙柳枝蘆葦桿筑起了一道道的防風園杖。為解決倒春寒,農科人員和農工們集思廣義給菜苗保暖提溫防凍傷,發明了底肥施有機糞(馬牛羊糞可保暖)單株菜苗扣泥碗(用泥和麥草混合做成的碗狀物)整畦晚間蓋草簾的保溫措施。每當太陽升起,寒氣消退以后,農工們先將草簾子掀起,再一畦畦地將昨天傍晚扣菜苗的泥碗翻開,讓菜苗沐浴著新一天陽光的照耀。

? ? 在農科人員和農工們十幾年的栽培嘗試下,從內地帶來的菜種在高原戈壁灘上安家落戶,如山東大白菜、大蔥、上海的“牛腿棒”、油菜、西紅柿、黃瓜、芹菜、天鵝蛋小蘿卜、心里美、窩筍、茄子、菜瓜、菜花、滕蒿、香菜等。一大批細菜雖然行不成產量,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但能在農場試栽成功了讓人們看見了希望也是一件奇跡。證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諾木洪農場“三寶”之二大蒜。該蒜頭大、蒜瓣飽滿、味辛辣。(摘自微信)

? ? 諾木洪“三寶”中的第二寶是著名的大蒜,諾農培育的紫皮大蒜,有“兩大一辣"之說即:蒜頭大;蒜瓣大;味辛辣。俗話說“辣不過青皮蘿卜紫皮的蒜”說的就是這個品種。大蒜是昔日農場人西上格爾木會老鄉、東下西寧看同事、家庭外交活動必備的送禮佳品。當年一斤大蒜約0.3元,送給同事或老鄉一尿素袋子大蒜(約20多斤)那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 ? 甘藍菜在大田里成片地生長如同南方渾圓的小山包,單棵重17~8斤,結實的菜心卷的很緊密,上面能站住一個成年人踩而不蹋。

農場冬天主打菜之一甘蘭菜,每棵重17~8斤。上面站一成年人也踩不塌。(摘自微信)

? ? 垅畦上的大白蘿卜歪歪斜斜地伸長脖頸企盼著人們的采收。白蘿卜最重可達20余斤,是農場家屬們秋天鹽花蘿卜、曬西北風味辣蘿卜干的上佳食材,食堂則用它做羊肉蘿卜粉絲湯。吃羊肉蘿卜湯多了,當時認為也沒啥稀罕的。誰知30多年后宇航員落地出艙的第一頓飯便是蘿卜羊肉湯,想想我們早在30多年前就在無知中享受了宇航員的待遇,這該是何等的幸福的事情!

? ? 窩筍、藤蒿、黃瓜、茄子、豆角、大蔥、心里美蘿卜、天鵝蛋(一種小圓蘿卜)

農場叫天鵝蛋,學名叫櫻桃小蘿卜,當年在農場也不多見,記得在北草原邊上的那個直屬三中隊種過,諾蘭齊曾去買過。(摘自微信)

? ? 由于高原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蔬菜光合作用充足,有的菜就特別有菜的獨特味道,如香菜、雪里蕻、麻洋芋?,F今集市、超市抹了人工激素的黃瓜、絲瓜為了賣相好,偽裝成鮮嫩的頂花帶刺,殊不知激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而農科所自然成熟頂花帶刺的黃瓜、西葫蘆是沒有激素的,黃瓜也不是為了提高產量和別的什么瓜嫁接的,加上日照時間長特別有黃瓜、香菜本身自然的淳香味兒。

那年月的黃瓜是沒有激素的,一切靠自然成熟的瓜熟蒂落。(摘自微信)

? ? 各種菜蔬大面積的栽培成功,緩解了農場人吃菜難的問題。

? ? 諾木洪秋天的田野里非常地安靜,除了眾多楊樹不時婆娑娑抖落下幾多的黃葉,在田埂或茂密的草叢間,沒有秋蟲的鳴叫,沒有螞蚱的蹦跳。有的是家屬隊或中隊調撥蔬菜的吆喝聲,格爾木蔬菜公司或冷湖石油局、總后勤部駐格兵站部、西格辦等眾多單位絡繹不絕的拉菜車在菜田的轟鳴聲,大田豐收了的蔬菜不光自食有余,豐富了家屬們“我們也有兩只手,絕不清閑吃閑飯”的收入,同時也豐富了周邊各兄弟單位的餐桌。

? ? 4,試種成功皮薄汁甜沙田西瓜的瓜瓤紅

? ? 沙田西瓜,是一種個小皮薄汁甜的小西瓜。因上世紀60年代中蘇兩國矛盾裂痕加深,為了表示“反修防修”的決心和民族的立場,農場人稱它為“反修瓜”,意思是反對蘇聯修正主義對馬列主義的肆意篡改和閹割,這是一種帶有政治色彩而命名的小西瓜,每個重約2~3斤左右。

兩位帶有古典淑女氣質,年輕時的項寧(左)陳霞(右)燦爛的微笑,她們眺望前方,對美好的未來充滿無限的遐想。(項寧、錢玉芬提供)

? ? 培育這種瓜苗,菜園試驗組的農工們首先找一破臉盆,將去年留出顆粒飽滿的西瓜籽撒上在溫室中育苗。然后移苗至露天的大田,和擺弄其它菜苗一樣,墩苗的初期全是人工掀草簾扣泥碗。等瓜苗爬蔓時在畦子里再鋪上一層鵝卵石,每株瓜苗只留兩粒瓜紐,余下的掐頭打岔,保證每株上的兩粒小瓜紐能茁壯成長。經過幾個月的生長,到8月的下旬割麥子時“小反修"瓜成熟了。

沙田西瓜,那時叫“反修瓜”由于受日光照射長的原因糖度很高。(摘自微信)

? ? 這時,帶工隊長路過菜園,摘下防蚊帽放下蠅甩子有意地到菜園小屋里歇一會。看菜園子的農工馬上神領意會,乘干部坐著的機會兩只綁著紅繩記著日期的“小反修瓜”,在“砰砰砰”的敲打聲中被剖開。皮特薄、黑黑的小瓜籽鑲嵌在紅紅的瓜瓤中,瓜汁滴落處馬上結出黏黏的汁液。這取決于高原溫差大,白天,西瓜上有太陽熾烤下有鵝卵石通風散熱。干燥使多余的水份蒸發了,剩下的就是含糖極高的瓜瓤。屋外萬里無云秋陽燥熱,吸一口瓤紅、汁多、沙蜜蜜甜的西瓜,在哪個時代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沒準這一茬西瓜下來的多,臨走時看菜園子的農工還會給隊長裝2~3個西瓜帶回去讓家人嘗一嘗戈壁灘上的“反修瓜"。反正是試種期,沒有產量指標的考核。碰上了人人都可分得一塊,它只是向世人證明了高原也有瓜瓤紅。

? ? 5,能形成一定產量的大田柿子紅

? ? 說起諾木洪的西紅柿,它有兩種不同的栽種方式,一是在溫室生長的西紅柿。二是大田栽培的西紅柿。溫室栽培的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已經掌握了成功的經驗。而移植大田的則不同,它要克服晝夜溫差能凍傷柿苗的風險。所以和其它蔬菜類的防風保溫措施一樣,在幼苗期間也要給予必要的保護。秋天,田間西紅柿地里,用沙柳枝支撐的柿子綴滿枝頭,猛得一瞧,透過黃黃的小花或許你瞧見的是累累疊疊青澀的柿子居多,可等你深入西紅柿垅里,俯下身子撥開枝葉、架子底下赫然躲著許多紅彤彤的西紅柿,有的裂開了嘴,透過裂縫你可以看到沙沙的柿瓤,還有一些像小燈籠似的在葉蔓下面和你玩捉迷藏。

諾木洪溫室的西紅柿果實周正味淳且起沙。(摘自微信)

? 諾木洪的西紅柿皮薄果型周正、色澤紅潤,由于受高原氣候的調節,你若掰開一只西紅柿,就會發現里面的柿瓤起沙,吸一口汁液酸甜適中,哪沙沙的西紅柿嚼在嘴里是滿滿自然味的清香。

? ? 6,溫室里的辣椒紅。

? ? 在全國能吃辣椒的省份中西北人榜上有名的。哪時的農場不產辣椒,大多是到西寧買研磨好的辣子面,里面放點鹽用熱油一潑,一碗油潑辣子就做好了。

在沒有蔬菜的日子里,一只饃、一抹油辣子、一杯茶就是一頓飯,這不夸張吧?這些大家是不是都經歷過,還有記憶嗎?(自拍)

? ? 學青海人樣子,饃饃一掰抹上辣子,吃時揪一塊饃蘸蘸便是一頓飯。7~80年代的中后期,農科所得益于修建了第一批玻璃溫室,里面培育了大田還無法生長的細菜其中就有辣椒。

農科所溫室栽培了好幾個品種的辣椒,肉厚辛辣的線椒是其中之一。(摘自微信)

? ? 當時農場的蔬菜已經能自足,但基本都是自產自銷的老三樣,洋芋、甘藍、白蘿卜外運來的很少。只是在秋季才能偶爾吃到敦煌的一些細菜。農科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到80年代哪時已經具備5~6個溫室了。里面種滿了當年十分搶眼的細菜。那時的農科所領導可謂受人尊敬,每到場部科室辦事,各科室的辦事人員都是一律的笑臉招呼聲。當時還沒提倡微笑禮貌服務,可我在不自覺中做到了。目的是為了能讓所領導批個拿細菜的條子。倘若領導今天高興或你倆是老鄉關系還可以,他會從中山裝的上衣口袋里抽出鋼筆說“找張紙來”,這時你會滿心高興、因為批的細菜有門了。等拿來白紙領導會一折,撕下其中一半寫上品種及數量,然后告訴你去找某某某拿菜,你收好紙條凈等方便的時候去拿菜這事就妥了。若你張口讓領導批個條子,領導說“這幾天溫室倒茬某某菜剛種上,等過段時間再看看吧”。這句話也許是真的,也可能是沒戲的搪塞你,此時你就應該知趣了,還得笑著說沒關系。

前排從左至右李雁,楊江林,石鐵軍,王玥瑋。后排項寧、劉衛紅,龍昌謙,王國慶。大約在84年,諾蘭齊曾在農科所乒乓球室主持過杜和健、王玥瑋的婚禮。(劉衛紅提供)

? ? 手中有了批條便信心滿滿,騎一輛英國產的“三槍牌”自行車,這是一輛建場就有的自行車,除了商標和車架子是真的,那那都換上了國產零件。走到溫室、大門是鎖著的你的叫門,經過新舊社會幾十年的世故熏陶,農工也是老于世故,縣官不如現管,他的作用你也不能小覷。記得當年農科所的溫室和外面的菜田有一道圍墻包圍,溫室區獨立成院。等你直呼其名看溫室的農工才姍姍來到門前,你遞上條子他看了才會開門讓你進去。若是你不知姓甚名誰的在門外面干叫,對不起!喊破嗓子也無人喝彩,那么,吃一次閉門羹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 ? 掀開門簾,雖然溫室里支起了天窗但仍是熱浪撲面,一股混雜著西紅柿蒿子味道和黃瓜的青鮮涌滿鼻腔。半溫室辣椒紅彤彤地垂掛枝頭,半溫室黃瓜青翠頂花帶刺,溫室的周邊見縫插針的還種有青綠的芹菜和油菜。漫步溫室碧綠的青菜間,我仿佛想象到了晚飯桌子上有菜吃的畫面。現在說起來孩子們認為是笑談,而當年為吃一斤細菜那是得非常認真對待的一件事。此時,任憑在前面帶路的農工說了些什么,我只是有一句沒一句的聽著。辣椒粗細不一的給摘了一些,現在才知道粗的是一種名叫“豬大腸”的辣子,細的應該是線椒吧。等他知道我在勞資科上班,問了一些遷返政策后額外高看了我,給我綴了幾個西紅柿和一小把芹菜。又領我來到一株辣椒樹前介紹說“這是一株辣椒王,它已經長成樹了。其它辣椒只活一季每年都得重新栽,唯有它至今已經有6歲了,是一株可以越冬生長多年的辣椒樹王了。

農科所溫室有一棵辣椒樹,第一次知道辣椒樹結的是“朝天椒”,據看溫室的農工講,它的樹齡已經有六歲了,不知當年所里工作的人對它是否有印象。(摘自微信)

? ? 看著它像火炬一樣,一樹蓬勃朝天長的小辣椒,知識匱乏的我當時真不知道這是什么辣椒,據現在回憶我見到的很可能是一株“朝天椒”。至今,30多年過去了,它那一樹火紅的身影還牢牢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不知在農科所工作,常去溫室的人對這株辣椒樹是否有印象?

? ? 7,戈壁灘上的蘋果紅。

? ? 當年諾木洪農場成方聯片能夠得上蘋果產區的有三個。諾木洪農科所、配水站和諾木洪林業站。由于林業站是屬于都蘭縣林業局下派單位,業務、人員均不屬農場調配可以忽略不計,但林業站的蘋果和諾木洪農場其它兩個單位齊名,在青藏線沿途中的戈壁綠洲聞名遐邇。這三個單位都有幾十畝的蘋果園。每年春天,只要林業站果園內和農場偵??圃豪锏男訕涔某隽饲由凵幕ɡ?,萬物便復蘇了,一花知春,我們從中便嗅到諾木洪的春天來了。

在戈壁灘上,一年四季只用綠、黃兩種色彩便可表示。若干年后,是偵??圃簝饶侵昀闲訕渚`開的小花告訴我們春天來了(自拍)

? ? 那時培育果樹從幼樹到產蘋果的盛果期,每逢冬春兩季必定要走三步曲。冬季首先捆綁枝條然后用土塊埋上越冬。春季,陽光明媚熱量上升便扒開土塊給枝條松綁帶剪枝。而今,30多年過去了,青海的自然環境氣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曾記得60年代有一部電影叫《昆侖山上一棵草》。影片大概描寫了一個人在世界屋脊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昆侖山上確實不長草。近幾年國家提倡退耕還草計劃、飛機撒播草籽,只要順青藏公路前行,你就會發現在靠近戈壁灘的崇山峻嶺中綠色盎然,氣候改善了。據在都蘭的同學說“現在的蘋果樹再也不用掩埋了,它可以自然越冬。只是到了春天把枝條修剪一下,蘋果照樣碩果累累的滿樹紅。

現在的蘋果樹可以自然越冬了,照片中是都蘭縣一賓館院內自然越冬的蘋果樹。(王壽魁提供)

? ? 諾木洪的8月,這是一個麥浪翻滾瓜果飄香的季節。雖然只有屈指可數幾種能叫上名子的瓜,如西葫蘆、西瓜、南瓜、黃瓜。果、也僅僅認識蘋果、枸杞果和一種梨。

? 梨,印象中農科所果園里只有幾棵,產量肯定不多,只是梨子是什么滋味卻從沒有機會嘗過。

農科所的果園曾有幾棵這種梨樹,膠東集市上賣的叫“葫蘆梨”。(自拍)

? 等80年代后期調回山東方知,這是一種熟透了很軟糯的軟梨,因其長得形似葫蘆,故膠東土語叫它“葫蘆梨”。這種梨子、皮微黃有濃濃的芳香的味兒,其軟的程度連沒牙的阿奶也能咬得動,一咬流汁水的軟梨。

? ? 蘋果紅了的時候,也是農場姑娘們‘秀’采摘的時刻,雖然當年沒有“秀”什么之說。但朝鮮影片《摘蘋果的時候》在中國上映,其中的歌曲、電影臺詞已經非常深入青年男女的人心。唯美的電影畫面,扎著彩色很別致頭巾漂亮的“社勞青”女社員邊摘蘋果邊歌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農場愛美姑娘們的腦海里。如今,農科所也有了如此美麗的果園,也有紅艷果實飄香可以“秀”一下的舞臺。即使80年代沒有艷麗的衣裙擺拍,但素有“農場姑娘,上海包裝”漂亮的姑娘們,她們也會追隨著時代的潮流,極盡所能的穿出當年最時尚的衣衫邊工作邊“秀”一把。

? ? 農場的女孩子們雖然不是古代“傾國傾城、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所衡量的美女。可時代不同,審美標準不同的農場也不乏“人見人愛、車見車爆胎”顏值的被奉其為“場花”美女的?,F在想想當年能呼出其名,對號入座的也不在少數。只是在哪個大時代的背景和物資條件下,天性愛美的她們沒有最基本的化妝品、飾品和張揚個性可體的服裝而已。當時的政治口號“不愛紅妝愛武裝”決定了她們小家碧玉式的妝束。終年幾身“大眾服裝”禁錮了她們的天生麗質。一旦有發揮展現的機會,相機將她們婀娜的倩影、自然流露出燦爛的笑容、瞬間定格于1986年9月諾木洪農場蘋果熟了的時候。農科所果園里的每一株果樹、每一只姑娘們采摘過的蘋果都見證了她們蘭心蕙質的美麗和永恒的微笑。

果園里的蘋果紅了,農場姑娘們的心兒醉了。摘蘋果的姑娘高翔(紅衣者),擺放蘋果的周惠(花衣衫者)她們青春洋溢的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周惠提供)

? ? ? 8,紅彤彤枸杞鋪天蓋地的紅。

? ? 諾木洪的枸杞在以糧為綱、綱舉目張的計劃經濟年代,農場成規模的枸杞林只有農科所西邊和五大隊(加工廠)公路西側的約幾百畝枸杞園。印象中農場其它中、大隊的種植面積都不是很大,因為那時枸杞還不是主要的經濟作物,農場是以糧為綱的。

2018年7月22日,毛三及農場同學聚會相約諾農行,攝于農場枸杞園,昔日農場的米脂姑娘,如今陜西的婆姨,顏值還是“車見車爆胎”。(毛三提供)

? ? 記得上世紀80年代,農場小麥獲得了空前的大豐收,余糧堆積如山。大量的庫存迫使場領導招賢納士,出通告急招糧食銷售人員。至于有沒有人揭榜最終糧食怎么消化的我不得而知,通過這件事也足以說明農場是以糧為主的。改革開放多元化的生產模式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轉變致富的思路,如今歷經一個甲子的諾木洪國營農場已經走完了國家賦予它勞改農場的歷史使命,準確地說交歸地方退耕還林的農場性質變了。農場移民改糧田而種植經濟作物枸杞子,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因為它是如今諾木洪的經濟支柱產業。

每到枸杞采摘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采摘女工便匯集于諾木洪農場萬畝的枸杞園里。(摘自微信)

? ? 當年走進農科所西邊的枸杞園,映于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紅色,那一串串成熟的枸杞,串串如紅寶石似的鑲滿枝頭,煞是惹人喜愛。諾木洪的枸杞因氣候、土壤、水質和日照時間長、樹葉及果實光合作用充足、晝夜溫差12度,故枸杞果粒大、肉厚、籽粒少、色紅潤,富含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甜菜堿,具有促進免疫、抗衰老、抗腫瘤、保肝、有解熱止咳之效用。用枸杞煲湯、燉肉、泡水喝有養顏美容之功效而被現在人們廣泛認識和接受。諾木洪枸杞曾獲外經貿部產品質量證書及農業部銀獎、金獎,被列為綠色食品之一。

諾農“三寶”之三,枸杞子。秋天,大片大片涼曬的枸杞如紅地毯般鋪滿諾農的大地。(摘自老兔微信)

? ? 每當采摘枸杞子的季節,來自于全國各地的采摘女工們便匯集于諾木洪廣袤的田野上。微風中枸杞搖曳著碧綠的枝枝條條,枝條上已經成熟了串串杞果張開笑顏,像似迎接采摘工一樣。

是千百個釆摘女工們用那晶瑩的枸杞果,把秋天的農場涂染成了高原紅。(摘自曲建華微信)

? ? 萬畝綠濤紅浪的枸杞林里,采杞女工們仿佛是大海中隨波逐浪的鷗鳥,等滿載杞果回到田埂時,她們染紅大地的是那晚霞般的枸杞紅。

? ? 9,為改善辦公環境,農科所院里的草花兒紅。

西藏人稱之為格?;?,諾農人稱它為“煙泡花”。當年農科所辦公室的花壇里長滿了各種顏色的“煙泡花”。(摘自喬玉桂微信)'

? ?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人們對生活的品質和物質文化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國家已成立“愛衛會”組織,專抓“五講四美三熱愛”,其中就有環境美。

身著當年新潮服裝,從左至右付燕玲,石鐵軍、項寧在農科所果園中。(項寧、錢玉芬提供)

? ? 種花、種草、養魚、喂鳥不再作為玩物喪志,不務正業的小資情調來批判。場部也要求各單位實行門前三包、記得大約是1985年的夏季吧,場部各科室停止辦公。干警們用鐵鍬、鎬頭連續幾天清理辦公區、家屬區周邊的生活垃圾山,再用自卸式翻斗車找地方掩埋。家屬區兩側在每年的“植樹節”的季節也種上了楊樹苗。

? ? 美化辦公場所也是農場每個單位必須要做到的硬性指標。在秘書科統一的布置下,場部辦公園區以及供應站附近的大轉盤,種植了爭奇斗艷適合高原生長的的草本花兒。

場部辦公區,供應站大轉盤等處都種上適合農場氣候的草本花兒。(摘自<安靜的風>微信)

? ? 那時沒有如今各種造型的花盆,但這也難不住有創意的青年人,辦公室的窗臺上,愛美的女孩子們找來廢棄的電瓶盒或其它容器。

當年農科所的工作人員,王源(左)、劉衛紅(右)、后站立者付燕玲。(劉衛紅提供)

? ? 種上了一種名叫“臭瓣菊”“冬青”“一串紅”的花兒美化環境,使呆板的辦公室里也有了紅花綠葉小植物的點綴。

? ? 10,農科人紅紅臉龐的高原紅。

? ? 農科所。為農場的小麥增產、植保、科研、蔬菜種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他們是真正的把太陽的色彩轉化成了看的見、摸的著勞動成果的創造者。

太陽的余輝映襯著農科人紅紅的臉龐、鋪滿鮮花的大地成就了我們的高原紅。(摘自微信)

? ? 他們平凡而偉大的拓荒精神是農場幾代人的縮影,他們被高原紫外線輻射過的紅臉龐,鐫刻著農場人堅軔不拔的性格。他們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膽忠心鑄就了偉大時代的楷模和豐碑。

人們將永遠銘記公元1955年秋,開發諾木洪的拓荒者,是他們首開農場墾荒第一犁,從此便誕生了諾木洪農場。(摘自微信)

? ? 茫茫戈壁大漠,悠悠屯墾歲月。欣欣向榮的農場人在諾木洪這片蒼涼的土地上,用血與汗創造出了海市蜃樓般的奇跡。伴隨著歲月的遠逝,共和國的監獄史上將永遠銘記著諾木洪農場拓荒者們這個偉大的英雄群體,是他們將太陽的色彩融化成了農場“農、林、牧、副、果、蔬”的高原紅,他們的拓荒精神將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 下一篇諾農醫院《就診需步行,醫院沒有120》

? ? ? ? ? ? ? ? ? ? 文章指導:? ? ? 微笑。

? ? ? ? ? ? ? ? ? ? 文字校對:? ? ? 沙棗。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8月2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825評論 6 546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81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980評論 0 38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4,064評論 1 31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779評論 6 41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109評論 1 330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99評論 3 45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287評論 0 291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99評論 1 338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515評論 3 36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750評論 1 375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221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933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327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667評論 1 29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49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703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