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規模往往很考驗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有些明星基金經理管理了數百億的資金,比如目前市場上,劉格菘管理的基金規模高達800多億。面對這種情況,投資者不免有些糾結,投資他們的基金吧,這么大的規模,感覺很難有超額收益;不選擇他們的基金吧,畢竟人家是明星基金經理,收益也還不錯。面對投資者的這種糾結,你有什么建議呢?
基金規模太大,其實基金經理也挺頭疼的。因為買賣各方面都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不過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基金的規模大小就去評價一個基金經理好不好,這是兩回事。不能說基金規模大了,基金經理就不好了,不是這樣的。
大家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誤區?因為大家發現,規模過大的時候,基金的漲幅比別的基金可能會小一點,或者市場下跌的時候跌幅會大一點,這個是規模超大的基金特別容易有的問題。
這個問題來源于哪呢?就是因為它的規模大,建倉調倉需要的時間都會比較長。比如,如果非常快速地賣股票,等于自己砸自己的盤,基金經理不會干這種傻事,所以肯定會逐步賣,賣的時間就會長一點。
所以,大家就會發現,規模特別大的基金,在收益上和抗風險方面,好像表現得沒有基金規模適中的那么好,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歸結為基金經理能力就不好了,我覺得這個不是特別客觀。
關于基金規模,我個人認為,應該兩方面來看,一個是,當基金規模過大的時候,超額收益能力確實會降低,這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對一些新銳基金經理,如果他管理的規模增長速度過快,我覺得投資者還是要小心一點為好。
但是另一方面,有的基金經理,管理能力就是特別強,對于幾百億的基金規模的管理,他已經很適應了,你給他一個很小的,他可能反而放不開手。所以我們還是要客觀的看,不能夠完全憑基金的規模來判斷一只基金是否值得投資。
對,是這樣的。而且大家特別容易把自己收益好不好,把責任完全推卸到基金經理身上,我覺得這也是不客觀的。其實您的收益多少,操作方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基金如果拉長了時間看,你會發現都挺好的,但自己怎么沒掙那么多錢,還是自己的操作方法不夠好造成的,操作方法會直接影響到最終投資某個基金會掙到多少收益。
不過從整體來看,你覺得對大部分基金經理來說,基金規模在什么樣的區間,可能是比較合適的?
100億以上的基金,超額回報做起來會有點難,規模在三四十億到100億之間,從超額回報到抗風險性,都會相對比較靈活,還是比較好操作的。
我發現現在有不少基金,規模很小,也就3-5億,但是漲得特別好,尤其是今年有一只醫藥增強型指數基金,成立快4年了,今年一季度還只有4億規模,即便二季度以來規模可能翻倍了,總的來說依然比較小。但是近3年的收益,居然排名在前10。對于這種規模很小但是又漲得很好的基金,到底能不能投資呢?你有什么建議?
我們自己也會選擇一些規模在5億左右,3-5億這樣的比較強勢的基金,在做分析的時候,我們也捕捉到了這類基金有的增速比較快,我們去做調研時,發現基金經理確實還是比較有能力的,但是市場上還沒有發現他,或者說基金公司在做宣傳的時候,沒有讓大家知道這類好基金。
這一類基金我自己也有買,大家不用特別擔心,這樣的基金以后會不會清盤了或者退市了,如果機構占比不是特別大,我就不是特別操心,機構占比如果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以后機構撤出資金不做了,基金會比較麻煩一點,但如果機構占比不高,這種三五億的基金,我也會踏踏實實的做。
還有一種情況,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注意到了,做得非常好的基金經理,很快就會升職,擔任基金公司的總監或者副總甚至總經理等等,這樣難免就會有一些行政管理上的事務要做,因此有人給出一個判斷:凡是這種升職要兼做管理的基金經理,就不能再選了,因為他們已經不能夠把精力完全放在投資上,事務性的工作會分散這些基金經理的精力和時間。對于這樣的說法,你認同嗎?
不完全認同,因為基金經理背后是一個很大的團隊,所有的投資決策,是這個團隊跟他共同做出的,就算有些人升職了,但實際上他的核心的本職工作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往往是一個團隊在跟他共同去做的時候,還是能夠延續基金經理要求的一些選股風格和買賣操作風格。
所以我們還是用業績說話。如果基金經理業績一直在,我們不要因為他升不升職,就覺得能不能買,我覺得這個是不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