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的加里.貝克爾的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首次提出:歧視別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價。
歧視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
第二是信息不對稱。
人們經常以偏概全做判斷,那是不得已。因為信息費用很高,以偏概全做判斷當然會發生錯誤,但是跟他要付出的成本相比還是值得的。
對人歧視越多,自己代價越大。
歧視造成的后果越嚴重,我們就越有積極性去減少歧視。如果歧視帶來的后果不太嚴重,我們可能隨隨便便就歧視別人。當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價的時候,你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你要付出很高代價的時候,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市場競爭讓人心胸寬廣
人們不歧視別人的心態,是在競爭當中慢慢學習而得的。在競爭激烈的地方,越是能夠做到豁達開放、兼容并包,越是那些少數派的避風港。
課堂小結: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歧視的起源有兩個:一個是個人的偏好, 二是信息不對稱。不管是哪一個起源,只要歧視所付的代價越高,人們就越會努力去減少不必要的歧視。
課后思考:
人們的歧視行為,是在選總統的時候更嚴重?還是再選伴侶的時候更嚴重?
——應該是在選總統時。因為選總統,對自己的影響遠沒有朝夕相處的伴侶影響大。既然歧視帶來的影響不大,付出的成本不高,那么人們就傾向于在選總統時有更多的歧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