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011 -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
1. 內容總結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歧視的起源有兩個,一個是個人的偏好,另一個是信息不對稱。而不管是哪一個起源,只要歧視所付出的代價越高,人們就越會努力去避免歧視
第一個提出這個觀念的,是芝加哥大學的加里貝克爾在他的《歧視經濟學》中說的。我的理解是,歧視是一種區別對待,是一種選擇,只要有選擇那就一定有折中,折中意味著有得有失。換個經濟學的名詞來說,選擇意味著機會成本。
個人偏好指引著我們明確選擇的標準,也就是如何歧視,歧視誰;信息不對稱,確定了我們可選擇的范圍。早餐有些人喜歡吃咸的、有些人喜歡吃甜的,這個看個人偏好;吃甜的人有的喜歡油條豆漿,但是可能不知道還有甜豆腐腦這個選項,認為全世界豆腐腦都是咸的,于是甜豆腐腦就受到了歧視。
對人歧視越多自己付出的代價越大,成本越高,其實就會越謹慎
當你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的時候,你會縱容自己其實的習慣;當你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時,就會截止自己的歧視習慣
在市場競爭越激烈的地方,歧視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2. 課后思考
為什么說市場競爭讓人心胸寬廣呢?
因為充分的市場競爭,人的歧視付出的代價相對不激烈的地方更高。
為什么呢?薛教授沒有說。
我的理解是,競爭激烈的地方,人的互助合作就更有必要,而歧視,也就是更加的按照自我偏好、以偏概全的方式來行動,會導致自己無法融入社會,無法與身邊形形色色的人進行合作。
通篇看,一直在說是會有損失,可是卻是沒有說為什么。
我想,主要還是從分工合作來說吧,歧視會讓自己的協作性下降,降低了自己的市場參與度。
2.1 課后習題
人的歧視行為,是在選總統的時候更嚴重,還是在選伴侶的時候更嚴重?
結合今天的課程,我認為是在選總統的時候更嚴重,因為選總統的時候個人所付出的代價更低。
這個地方,比較容易弄混淆的是,引發其實的原因。選伴侶引起的歧視中,個人偏好的因素占比較大,而選總統的時候,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更多。
3. 與現實的聯系
網絡上這么多這么多的鍵盤口水俠,就是因為在網絡上付出的歧視代價很小,很多人順著自己的偏好、以偏概全的指點江山。
4. 行動和改變
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其實更容易發生以偏概全,在盲目的情況下行動,導致承擔了不可接受的歧視代價。
不要盲目做一些無謂的行動,因為你不知道會產生什么樣的歧視,會要承擔什么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