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8 周國平 北師大基礎教育教材
學者周國平認為,學校應具備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靈魂教育三種教育內容,才可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這的確是一種理想的教育狀態,所培養的人才既能夠實現生命的價值,也可實現頭腦的價值、靈魂的價值。但不得不說,僅憑學校的一己之力,是難以實現這多重教育價值的。因此,這就需要家長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
1生命教育:實現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包括體育, 以健康的身體為目標。但, 一個人如果只是身體健康, 卻不懂得熱愛生命, 尊重生命, 享受生命, 健康有何意義?所以, 我主張把體育擴展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對生命的尊重。?
怎樣才算尊重生命?
我想,一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F在學校里屢屢發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自殺的事件,這里面當然也有學生自己的原因,就是把生命看得太輕,一時想不開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尊重生命還包括享受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說,享樂主義是正確的。我上大學時,大學生是不準戀愛的?,F在大學生在這方面已經很自由了,不過太自由也有弊病,你可能沉湎在花前月下。我不反對及時行樂,關鍵是行怎樣的樂。
另外,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對自己生命負責,有意義地度過一生。
2智力教育:實現頭腦的價值
現在對智育流行一種狹隘的理解,就是把它僅理解為知識的灌輸,甚至歸結為考試的分數、職業的技能。這樣做只是把寶貴的頭腦當成了一個容器、一個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的智力得到健康成長,使他們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樂。
鼓勵孩子的好奇心。人的智力品質中,第一重要的品質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天生的,每個人在智力成長的一定階段上都會顯現。大人對待孩子提問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孩子繼續想。
好奇心有兩大敵人。一是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一些事物習以為常,就自以為懂了,其實不過是麻木罷了!二是功利心。很多人問中國為什么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太實用,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大弱點。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智力品質的另一個要素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我看來,一切教育歸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歸根到底都是自學。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筆終生財富,一輩子受用不盡。
3靈魂教育:實現靈魂的價值
套用柏拉圖對于知、情、意的分類,可以說靈魂是情和意。情感是審美性質的,意志是道德性質的,與此相應,靈魂的教育可以分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標是造就豐富的靈魂,德育的目標是造就高貴的靈魂。
美育不等于才藝。談到美育,許多家長好像很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給孩子報各種班,學各種技能,但出發點極其功利。藝術是最自由、最沒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動,摻雜進功利的考慮,就不是藝術了。美育也決不限于學一點吹拉彈唱或者畫畫的技能,凡是能陶冶性情、豐富心靈的活動都是審美教育。
多獨處、多讀書。那么,怎樣才能使靈魂豐富呢?一是要養成過內心生活的習慣。交往是一種能力,但獨處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人應該留一點時間給自己,靜下來,想一想人生的問題,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狀況,想一想所經歷的人和事。不喜歡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難受,這樣的人肯定是沒內涵的,他到別人那里對別人只是一種打擾。
另一個建議是讀書。不能光讀專業書,還要讀一些羅素所說的“無用的書”。當你讀了古希臘以來的哲學人文經典,你會發現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沒有讀,你還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大的損失。
德育根本是靈魂高貴。最后談德育。我覺得對德育也一直有一種狹隘的理解,把它僅看成一些規范的灌輸,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紀之類。
從人性看,道德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社會性層次,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另一個是人的精神性層次,是靈魂的追求。這兩個層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層次是更為根本的。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應該從根本入手,使人們意識到人的靈魂的高貴,在行為中體現出這種高貴。
智育限于知識,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規范,都是舍本求末。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豐富、高貴的靈魂。
如果這樣,我們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