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除了正常的「下單-代買-發貨-收貨」,其他狀態都算是「異常訂單」,在客戶端可能表現為退款、退貨、換貨等售后單,在相應的管理后臺也有相應的售后單或工單。對于運營人員來說,跟進這些異常情況,保證它們被恰當處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原來的訂單后臺在跟進、處理這些異常情況上效率低下,且時不時會出現丟單的情況。
記得當時黑五單量大增的同時異常情況也在不斷發生——商品售罄的、客戶要求換碼的、因結算原因支付失敗的等等;但由于新訂單不斷地進來,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新訂單上,而鮮有人去處理這些問題,大量異常訂單的積壓給整個團隊都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幾個:
- 異常情況的描述不明確、跟進流程不清晰(甚至有些步驟是冗余的)
在這里有必要描述一下之前的流程。當訂單進來,遇到異常情況時,客服會在訂單詳情頁的最上方,手動輸入一個訂單備注,如「商品 xxx 售罄,需聯系用戶確認是否進行其他商品的代買」,然后他/她把這個訂單關掉了,口頭對負責打電話的同事說一聲,發個訂單號給對方,對方就去處理,然后再手動添加一條備注,指示下一步行動。又或者,這個同事因為有別的訂單需要處理,一時就忘了添加備注,這個訂單到這兒就等于跟丟了。或者再有第三個人看到這個訂單和它的備注信息,說不定會再打一次電話。而由于備注是手動添加的,這就使得描述容易使人產生誤解,比如「電話聯系用戶」是指「已電話聯系用戶」還是「需電話聯系用戶」?
再比如說退款,客服提交退款后,還需提交一個退款的工單,并自己進行通過審批的操作,再在一個 excel 表格內記錄一次訂單號和退款金額,最后由財務核實工單和 excel 的內容和金額,再次通過審批并操作退款。這個流程非常讓人難以理解,既然是我提交的退款,為什么我還要自己提交一次工單再自己審批一次?既然 excel 和工單都是我寫的,為什么財務要以比較這兩個地方的信息是否一致?
可以看到因為異常情況的描述不統一、處理流程不完善,對用戶是很差的體驗,對人力是無謂的浪費。
- 異常情況的顯示隱藏太深
訂單的備注僅顯示在訂單詳情頁,而在拆父訂單之前,每個子訂單都有自己的備注區域,如果你要跟進某一子訂單的狀態,你必須先找到這個父訂單,點進訂單詳情,滾動到相應的子訂單備注區域。
因為在訂單列表頁無從得知哪些是異常訂單,這對于復核的同事來說無異于一場災難——他/她必須進入每一個非「代買成功」的訂單詳情以確認這個訂單到底卡在哪兒了。
- 跟進工作未指明責任人
訂單僅有一個所屬的代買人,但不是全權負責這個訂單;而備注只跟訂單走,沒有明確的責任人。在描述不明、流程不明、責任不明的情況下,丟單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明確了問題所在,接下來就是逐個擊破。
針對描述不明的問題,通過窮舉把所有可能遇到的異常情況列出,再將它們歸整到「問題類型」和「詳細情況」兩級的分類中下拉框中,運營人員僅需通過選擇就可以確認問題,如果還有更意外的情況,可以額外增加文字和圖片說明。通過規范的描述,減少了手動輸入的累贅,也降低了誤解的可能。
針對流程不清楚的問題,提供流程圖,讓運營人員可以按圖索驥;同時,在僅有一種走向的步驟自動流轉,減少人為判斷和操作。
責任不明,對應的則是單向的指派體系,每個節點都有對應的責任人,擁有對當前訂單的操作權限,他人對當前訂單的操作僅限于更改指派人——雖然他/她不能對當前訂單進行添加代買記錄、退款、退券等操作,但是如果有需要,他可能更改指派人為自己再進行相應操作。這樣既嚴格界定了責任,又能使訂單靈活流轉。
這些解決方案最終體現在了一個叫「工作流」的實體里:工作流嵌入至訂單中,如遇異常情況,選擇問題的類型和情況、指定指派人,該訂單則流轉至被指派人的「我的訂單」列表,訂單內可多次更新工作流,每次更新都會被記錄(默認展示最進三條,可展開);每條工作流的更新會根據問題的類型和情況觸發不同的按鈕,減少人為判斷和無意義的重操作。
舉兩個例子。當某個訂單有某件商品售罄了,客服需要短信通知用戶,以前的做法是客服手動發送一條,但通過更新一條「部分售罄-聯系用戶」的工作流,相應的「發短信」的功能會暴露在工作流操作一欄,點擊「發短信」按鈕,即可自動發送統一的短信模版給用戶,客服只需更改些商品數量,而不再需要自己一條條手動發送短信了。又或者,當更新工作流為「申請退款」時,「申請退款」的按鈕也會暴露在該條工作流操作一欄,客服直接操作即可。
這么一來,工作流既描述了當前的訂單的狀態,又指明了下一步的行動,還限定了誰該去執行這個行為。每個人管理好自己的訂單,使其完結或流轉至下一個人手中,不會出現丟單的情況。
如果工作流或指派有誤怎么辦?對于敏感的問題類型,如退款,相應的工作流可以在下一指派人操作前撤銷,對于普通的錯誤,更新一下工作流足矣。
如果有同事在換班時接到新的指派或有同事請假但被指派了怎么辦?除了「我的訂單」,還有「同組訂單」,各部門的 leader 只要適時去做檢查即可。
由于在每一個異常點都有特定的人或角色跟進,流程和責任都清晰了起來。退款直接指派給財務,糾紛直接指派給pr,甚至遇到技術問題,都可以指派給產品去跟進。除此之外,工作流與釘釘的消息打通,出現異常情況的指派時釘釘的訂單群會有消息通知,這也輔助減少了丟單。
和工單體系比起來,目前的工作流看上去缺乏雙向溝通的效率,但是綁定訂單的流轉(輔以查看所有更新工作流記錄的功能),似乎更能滿足當前減少丟單的需求。即使團隊擴大到更多人和角色,這個體系還是有容納的空間,比如擴展到僅指派給在線的同事,根據問題類型判斷可能指派的角色,溝通完全可以通過站內信來協助,所以我們舍棄了原有的工單(PS. 財務由于需要二次審核退款,原來的財務工單進行了保留,單流程上依然和訂單掛鉤,財務可在訂單處跳轉至審核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