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月內幾個版本的上線,收到了客服同事的積級反饋,總體好用許多,效率也明顯提高了。有一次負責后端的程序員同事無意中發現,一個新訂單進來到代買到填完信息,只用了 35 秒,跟我開玩笑說這可以拿出去吹牛逼了。:)
但實際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訂單狀態嘗試簡化為「待處理(初始訂單)/處理中(被指派后)/處理完成(財務將工作流標為已結算的作為處理完成)」,但是最終財務結算的功能沒有做到線上,也沒有與工作流打通;且由于海淘的周期長,出現退貨的情況可能發生在結算周期之外,一個訂單何時被視為完成沒法一刀切。又比如,即使一些工作流的流動、觸發操作是自動的,比如發短信、退券,但還有很多工作流的更新和的指派還是依賴于人的判斷和人力指派。還有很多其他細節沒想清楚。
但由于很快被安排投入另一個項目,也沒有辦法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業務的細節,甚至沒有時間去對客服團隊進行培訓。但總結起來,自己從這個項目中的受益還是很多的:
- 「窮舉&分類」發現問題
作為一個生活中有著嚴重潔癖和輕微強迫癥的人,給東西歸類似乎是種本能,但是從中發現樂趣倒是不常見。黑五過后的問題特別多,接到改版的任務時頭腦混亂、無從下手。索性一條條把問題都列在excel表里,漸漸地就發現了規律,把同類的歸到一起,抽象出問題類型。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難度不大,卻又成效顯著的方法。在列舉的過程中其實是沒有壓力的,只是羅列,但當重復的、有聯系的東西出現,靈感也會隨之而來。
- 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找解決方案
大多數時候人們會說根據問題找解決方案,但其實問題的表象和解決方案的距離還是有點遙遠,因為問題背后產生的原因不同會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說,一個按鈕,在需要使用的情況下,用戶總是不去點擊,如果追究原因,可能是因為:1. 根本沒看到按鈕(可見性問題);2. 看到了以為不是個按鈕(易讀性問題);3. 看到按鈕,也知道這是個按鈕,但以為它是別的功能的按鈕(易讀性問題)。所以用戶測試很多時候都是在這種細節上折騰,最后才能根據具體的、確定的問題根據,來制定解決方案。像是剛剛那個問題,對應的 3 個不同的解決方案是:1. 從視覺上(位置/大小/陰影)來突出按鈕;2. 改變按鈕的樣式,讓它看起來可點擊;3. 改變按鈕的文案和樣式,讓它的意思和它的功能一致。
這一點在以前做用研實習生的時候就感觸頗深,這一次更是通過對各種問題的刨根問底給出了自己滿意的解決方案。
- 從各個解決方案中提取功能點
針對不同的問題想出了各種完美匹配的解決方案,還不夠,解決方案/需求需要被組織成功能點——畢竟,不能缺啥都加個按鈕吧。
有些需求會指向同一個罪魁禍首。比如之前訂單的優惠使用算不清楚、訂單狀態混亂、代買信息填寫低效,其實各自的原因最后都指向了父訂單存在不合理的方向;那么當把父訂單去掉后,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有些需求可以簡單合并。比如需要支持返現、需要支持退款,這二者的共通點是都要給用戶返錢,那么就不必要各增加一個功能,只需要支持不同的退款類型。
有些需求可以抽象出一個綜合的實體。比如當訂單發生異常情況時,有交待當前訂單呢情況的需求,也有指示下一步行動的需求,還有實施行動的需求;「工作流」就是一個可以同時解決這些需求的功能(選擇規范化的問題描述+指派相應負責人+伴隨工作流暴露的各操作按鈕)。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能一步到位,對業務了解的層次、靈感、經驗都會影響最后的產品設計;甚至很多時候做到一半,發現方向不對,或者發現有更好的方案,也是常有的。
所幸 LOOK 團隊跟進訂單這塊的工程師們都非常棒,他們既能主動思考(看有沒有前后關聯的漏洞),又能提出好問題(能幫助你去思考),還對我這個產品新人關懷備至(從來不指責我產品邏輯沒想明白怎么就讓他們投入開發),這種研發和產品往一個方向努力、和諧相處的氛圍,讓我感覺自己非常幸運,這段時間也非常開心。
感謝這個項目,第一次感受到作為一只產品汪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