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5年11月29日
閱讀筆記:
掃除關于效率的誤區
學會“忽略的藝術”
時刻記得事情越拖越難辦犯懶的時候,我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件事拖到明天會變得更簡單嗎?”答案就是——NO!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從行業協會收到了一封郵件,協會要求我參加一個簡單的調查,可我現在很忙,很不愿意參加。誰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所以我可能會把這封郵件先塞到別的地方,等到“有時間”或有心情的時候再來處理。只不過等到你郵箱里未回復的郵件堆積如山的時候,恐怕你的自然反應可不是你期望的那樣。這些瑣碎的事務很容易堆積成山,而且比起你一開始就立即處理,這個時侯再去處理的難度恐怕要大得多。
回過頭來說這項調查,我會問自己:“這個調查如果拖到明天、后天或者大后天,會變得更加容易嗎?”答案當然是:“不?!比缓?,我馬上開始閱讀問卷,選擇答案,折起問卷,把它塞到回郵信封里,即刻把它寄了回去。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我收獲了幾個小小的好處:
我不用再為這件事“糾結”了;
我沒有把信塞到找不到的地方,以后也省得再花時間把它翻出來了;
我沒有讓等待我解決的任務變得更多;
我不用去增補我的日程表,也省下來一些時間;
能在當下迅速地完成調查,讓我感覺到自己很有效率;
能這么快地完成這份問卷會給別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人們可能會打電話或者寫信給我以示感謝;
我可以獎勵自己一個笑臉貼紙……
這些好處的產生,都源于一種正確的認識,即一個任務以后處理起來不會比現在處理更輕松,處理它最好的時機就是當下。正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尺五?!薄耙院蟆币馕吨惚仨毣ㄙM時間來重新認識這件任務,這也需要相當多的精力。一個人又能有多少精力用來揮霍呢?
你手頭是不是有需要回復的郵件呢?如果以后再處理,是不是比現在處理起來更輕松、好處更多呢?如果是的話,你可以等到以后;如果不是,現在就把它打發掉。即便是那些只需要點擊一下自動回復按鈕的郵件,當下做也比拖到以后要好得多。想想看,要是你需要打個電話,以后打會比現在打好嗎?如果是的話,你可以放心地把它推后,但它不會因為推后就變得簡單輕松了,所以還是幫幫自己,現在就打吧。這可不是說非要穿著耐克鞋,才需要我們“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