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為什么設計不出好的作品?
離生活越來越遠是設計師設計不出好的作品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古詩說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你眼里和生活里只有設計,只剩下設計的時候,你永遠成不了好的設計師,最多就是一個設計工匠。
設計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們卻常常只記得工作卻忘記了如何去生活。沒有生活的人生竟然成了常態,一路向前沒錯,只是,請不要忘記自己忘記了真實的存在。很多時候,因為趕方案趕圖紙,整個人得像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大多數時候,客戶會認為這是項技術型工作,忽視了這是需要人的精力、經歷、情感的一項思考型腦力工作。每一個點線面每一個規劃每一種材料每一項陳列,每一項都需要仔細斟酌和推敲,還要考慮各種現實問題,不能快速地像流水線一樣輕松出品。
臺灣創意教父包益民說過一個故事,他曾負責一個廣告項目,最合適的人選,是品位絕佳的印度導演塔森。結果塔森身價太昂貴,不得已請了別人,但效果大不如預期。后來他看到塔森的一篇訪談,其中談到“創意人的身價”的問題,深深為之折服。塔森說,你出的價錢,不只買到我的導演能力,而是買到我喝過的每一口酒、品過的每一杯咖啡、吃過的每一餐美食、看過的每一本書、坐過的每一把椅子、談過的每一次戀愛、眼里看到過的美麗女子和風景、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你買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華,并將其化成為30秒的廣告,怎么會不貴?
在里德大學時代就認識喬布斯的白宮前顧問鮑爾,第一次遇見喬布斯,是在大學的人文研討會,兩人討論了希臘巴特農神殿的建筑構造。鮑爾由衷感慨,喬布斯雖是輟學生,但重視各種文化的學習,并將音樂、書法、設計及建筑融入到蘋果的研發上。而對現在那些硅谷人來說,他們太把重心放在“科技”上,每天坐在電腦前超過20小時,莎士比亞、貝多芬和莫奈都離他們太遠。
香港建筑師羅慶鴻曾三次申請入讀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均告失敗。第四次申請時,面試官問他為什么這么堅持,他說自己熱愛建筑學,并且已有多年從事建筑工程的經驗。面試官又問:“你念過心理學嗎?”他老實回答:“沒有念過。”“你對社會學有認識嗎?”“不認識。”“人類學呢?”“不認識。”“這就是你三次申請都被拒絕的主要原因。”他再次名落孫山。多年后,羅慶鴻回味這次面試,體悟到:建筑既是要供人使用,就必先要認識人,而人類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等都是“人”的學問,所以莫不是建筑學的范疇。
讀到這些,我們得好好思考思考了。
我們離生活離藝術離營養我們精神和情感的東西越來越遠的時候,我們熱愛的專業職業是不是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會不會越來越僵硬,哪怕是我們天天在忙碌著設計?
2017年5月5日鵬城上午
(收聽更多,請關注公眾號“黑咖啡鐘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