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都沒在辦公室,主要是跟著領導到基層慰問困難群眾。
早上早早到單位,提前準備慰問金,給當天參加活動的有關人員逐一打電話確認。
8:10分,我就在中巴車那里等著,仔細查看了車輛的情況,不過我也看不太懂,所以就反復詢問司機有關問題,確保車輛、線路不出差錯。
然后參加活動的人員陸陸續續的到了,他們上車后我逐一點名確認,等人全部到齊后,給主任打電話,通知他可以和領導一起下來了。
由于慰問對象是貧困鄉,在山區,所以一路顛顛簸簸,我還真是擔心車子會中途壞掉。不過還好,沒出什么漏洞。中途主要是跟基層的同志對接,比如還有多久到啊,領導要在哪里下車啊、實時路況啊之類的。
到慰問地方后,當地領導已經提前在那等候。然后就是跟隨他們一家一家的訪問過來,送慰問金、送米、送油之類的,送去市委市政府的祝福,讓他們感受黨委政府的溫暖。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們,有時候真的需要去貧困的地方看看,那些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比如今天去的一家貧困戶,是兩個孤寡老人,子女全部離世了,兩個老人帶著小孫女生活。
房子是那種自己蓋的,用木頭、磚頭、水泥和瓦片搭建的簡易樓房。經過數次臺風的蹂躪,看起來搖搖欲墜的。
小女孩才7歲,可是非常懂事,看到我們來了之后給我們端茶遞水,兩個老人可能第一次看到有這么多領導來家里慰問,嘴里一直念叨著“不好意思,給政府添麻煩了”。
太多心酸,難以用言語表述。
隨后,召開座談會,地方政府匯報,領導講話。
下午,領導參加當地的民主生活會。由于該會議與我無關,我就在會場外面玩手機,等候會議結束。
等待的過程中,腦子里反復出現今天慰問貧困戶的場景,想起他們吃的、穿的、用的,再想起我們現在每天的生活,突然就想到了一個話題,就關于當前大家都很重視的養生問題。
現在的養生理論越來越多了,什么《最健康的作息時間》《最好的飲食習慣》之類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這些理論對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幾點睡覺,幾點起床都有要求,看完后感覺自己過去都白活了,怎么全是是錯的!
去年單位來個新同事,早上上班經常遲到,中午必須午睡,不管事情做完沒,下班時間一到肯定走人,留下我們這些不懂養生的苦逼,繼續加班。他說早上遲到是為了保持充足的睡眠,中午午睡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晚上準時下班是要鍛煉...
他不知道哪里看來的,說人不能坐太久,對頸椎不好,所以工作一小時,就起來做個什么健身操,扭扭屁股、轉轉脖子什么的。電腦看久了,還要做做眼保健操,看看遠方。看累了電腦,找個美女圖看看不就夠了么?好吧,算我太low...他平時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不熬夜,吃飯不去食堂,任何對健康不利的事情,統統都不做。
反正在我們眼里,他就是個奇葩。在他眼里,我們全是奇葩,是一群不懂生活的白癡,只會上班的工作狂。
我們這一代80后90后,跟父輩比起來,從小已經算得上是“養尊處優”了,被人稱為“溫室里的花朵”,風吹不得、雨打不得。
現在長大了,成熟了,到了該努力該奮斗的年紀了,又有什么養生理論出來了,要少喝酒,要少熬夜,要早睡早起...難道我們從溫室里出來后,又要進入大棚了?
前段時間,跟一個剛從國外回來的朋友聊天,也聊到養生這個話題。我問他,國外也像我們這樣注重養生嗎。他說在美國,沒有像中國這么多“養生守則”,大家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基本上就是那些最基本的,也很簡單,保持好心態,平時多鍛煉,有病看醫生,少吃肉、多走路、多陪陪家人。
對啊,本來就是這些基本的東西,為什么我們要搞的這么復雜呢?對年輕人而言,非要注意這么多嗎?非要把自己像玻璃一樣保護起來嗎?這樣是不是顯得太矯情了?
我覺得,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而不是天天琢磨什么藥湯、保健品。人生是拿來折騰的,不是用來睡覺的。青春的代名詞不就是熬夜、奮斗嗎,什么時候變成中藥跟瑜伽了?
在我們一無所有的年紀,在我們一無是處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不應該養生,而應該是成長、是拼搏、是積淀。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拿喬布斯、王均瑤這些英年早逝的精英說事兒,證明養生有多么多么重要,健康有多么多么寶貴之類的。
健康當然很重要,但健康只代表生命的長度,我們更要追求生命的寬度和廣度。真的讓喬布斯和王均瑤重新選擇一次活法,我想他們依舊會這么做。
況且,不要命的工作狂多了去了,像雷軍,一周工作是7×16小時;比爾蓋茨,經常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他們不是還活的好好的嗎?英年早逝畢竟是個例,跟養生與否關系也不大。
古往今來,成功人士的奮斗歷程,哪個不是歷經滄桑、飽經風雨,哪個不是夙興夜寐、廢寢忘食。
我們要健康,但不能放棄奮斗。為什么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呢?為什么要在美好的時光,辜負自己青春呢?
我一高中同學在政府機關工作,十多年了還是一家人住在父母的房子里,開著父母給他買的車子,到現在還是副主任科員,沒有得到提拔。
現在年紀越來越大,升遷的機會越來越小,所以他對工作也不怎么上心了,只求混的過去。經常說,人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開心最重要。可是,他才31歲啊。
他很注重自己生活的質量,打球、爬山、游泳,還經常在朋友圈分享一些人生哲理。
有次我問他,既然這里沒出路,怎么不辭職呢?你還這么年輕。他說,一把年紀了啊,現在出來混的都是90后了,自己什么都不會,又能做什么呢。不去追求那些了,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他難道不是因為升遷無望,才自暴自棄的嗎?難道不是追不到名、追不到利,所以最后也只能追追健康了嗎?
“健康是最重要的,沒有健康其他都是零”。
我說這是正確的廢話!
健康最重要,難道我們就可以不工作、不努力、不奮斗,天天保養身體了嗎?不要讓養生成為你逃避的借口,不要讓養生成為你偷懶的理由。真的,我們還沒到談養生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