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在工作上不是很順心,遇到了一些麻煩。那時候情緒很低落,感到很迷茫很彷徨,像個折了船帆的小船,不知道能駛向何方。
從小到大,我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去找書看。一來是為了排遣一下內心的苦悶(也有逃避的意味,千萬別學我),二來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啟示或者指導。
人在碰到困境的時候,總喜歡去尋找“救命稻草”。于是,我開始到處留意有沒有合眼緣的書。當我在封面看到“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的字眼時,我毫不猶疑的向讀書群的土豆老師約讀這本書——《成功心理學》。這本書才看到一半,就已經刷新了我自己很多認知,不僅掃除了我內心的煩躁,還給予了我信心和力量。如導言所言,還沒看完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跟你分享了。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著名作家與管理專家、勵志演說家丹尼斯·韋特利。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以成功為題材的心理學教材,出版至今,已經再版5次了,長銷不衰。書中共有九個章節,分別是心理學與成功、自我意識、目標和障礙、自尊、積極思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資源管理和溝通與人際關系。以此,作者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告訴我們什么是成功,要成功需要具備什么素質。
也許有人看到“成功”這兩個字會反感,覺得這本書應該也是陳安之式的成功學。斷然不是,如果你這么想,恐怕你就要錯過這本好書了。陳安之的成功學定義的“成功”是迎合世俗急功近利的成功,就是獲得大量的財富或者名聲。而丹尼斯·韋特利則告訴我們,“成功是一生的成就,它來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換言之,陳安之所指的“成功”是一個終點,只要獲得財富與名聲即可;而《成功心理學》所指的“成功”是貫穿于我們一生的成就感和意義感。你覺得哪個定義更讓你踏實呢?
我很喜歡這本書,感覺相見恨晚。如果我能夠早點讀到這本書,也許我早早的想明白不少事情。它就像一個咨詢師,邏輯清晰,循序漸進的給你分析問題;又像一位教授,向你闡述各種各樣的概念、理論與實踐辦法,不僅告訴你“是什么”,還告訴你“為什么”“怎么做”;更像一位有溫度的老朋友,親切的和你交流。
書中有非常多的概念和練習,讀起來很費腦力,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消化和做練習,所以我現在才讀到一半,不過也是好事。在讀過的章節里面,我最喜歡“目標與障礙”、“自尊”這兩章。
談到“目標”,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設置合理目標的SMART法則,即合理目標的五個要素。
在我看到這個實用的設置目標法則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已經在使用這個法則,那就是我們的課程表!
我們在學校的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學習目標,就是把該學期的課本學完,并且通過測驗檢核。然后我們的學習目標就被學校安排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的課程安排中。只要我們按照課程表上課就可以學好一門學科了。而且這樣的課程設置是符合合理目標的設置的:具體(每天每節課都知道上什么課,上什么內容);可衡量性(每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都是老師備好的);可實現性(每節課的學習內容都是可以按照進度完成的);現實性;時間相關性(在什么時間要學完什么都是老師備好的)。
所以我們從上學就開始使用這個方法設置目標,只是這個目標是學校給我們安排和設置的。正因為我們從小就被人安排著學習,以至于一到大學或者社會后,我們就不知道該怎么樣去設置自己的目標,只會喊口號。這里給我們一個啟示,當我們要學習一個技能或學科時,應該參考這個法則以及上學時的課程表來設置目標,再找一些同伴一起學習一起監督就更好了。
另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自尊”的主題。丹尼斯·韋特利認為,自尊就是“信任并尊重你自己”。自尊的高低影響著一個人的長遠發展。
讀到這一章的時候,我感觸特別深,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低自尊的人。
因為家庭的緣故,從小到大低自尊的我無法做到完全接納自己,在面對外界人和事的時候,總會懷著一種妄自菲薄的感覺。
我記得,有一次和女友去看電影,有一對情侶坐了我們的位置。然后我告知他們,在他們挪身后,我竟然帶著歉意的口吻對他們說:“不好意思。”我們坐下后,女友就嗔怪我:“你干嘛跟他們說不好意思,這是我們的位置。”我聽后也覺得很尷尬,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說出這樣的話。現在看來,其實就是低自尊的表現。
書中提出了很實用的提升自尊的方法,比如說提升自我期望,回憶過去的成就,并設置和完成一系列有挑戰性的目標;還有把消極對話轉化為積極對話。這些都是在后期需要好好學習的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未來感到彷徨,對目標設置沒有清晰可行的方法,希望對自己更有信心,希望學到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不妨來讀讀這本《成功心理學》吧!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