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1.8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了,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把車賣了給顏淵做一個外槨。孔子說:“不管有才能還是沒才能,說來也都是各自的兒子。孔鯉死了,也只有棺,沒有槨。我不能賣掉車子步行來給他置辦槨。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感悟:

在這一段里面出現了幾個人物,我們先把人物了解清楚。

首先,顏淵就是顏回,顏路是顏回的父親,他也是孔子的學生。

孔鯉是孔子的孩子,孔鯉去世的時候大約50歲。

古代的棺和槨(guǒ)是分開的,棺是最里面一層,槨是外面的木頭,兩者之間還可以放陪葬品,這是富貴的表現。

顏淵去世之后,他的父親顏路希望孔子能夠賣掉自己的車子去給顏回做槨,孔子拒絕了。

同時,孔子也說明了自己的孩子孔鯉去世時,也是只有棺沒有槨。

因為他曾經做過大夫,不能隨意在大街上徒步行走,需要遵守規矩禮制,坐馬車出行。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禮是非常重視的,遵守禮制就是他做事的原則,禮大于情。

也許有人會認為孔子這樣非常無情,但是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因為特殊情況而不遵守禮制,這樣下去即使有禮制、有規矩也沒人去遵守了。

每個人都有利己的心理,認為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自己的事都是特殊情況,持續這樣下去,社會最終不就亂套了嗎?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孔子確實因為顏回的死非常痛心,他因為這個事情產生了情緒,如果他同意沿路的要求,那么他就不就是被情緒控制了嗎?這樣的他還是孔子嗎?

王陽明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但是太過分了,就是因為內心有私意了,這就是自私的表現。

于公,孔子要遵守禮法禮制,于私孔子不希望對小輩區別對待,也不想做一個自私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也可能會遇到各類不合理的要求,那孔子的處理方法就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處理的方法不是直接拒絕,而是需要我們多維度去思考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