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再解讀“學而時習之”,學習,并且迎合于時代與形勢地加以運用,才是一件快樂的事。這種快樂來源于什么?我個人以為,來源于在服務他人的同時,創造了個人的存在價值。
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絕不是你能給自己撈得多少好處,而是你能夠為他人創造多少利益。能給他人創造利益,就會得到認同,愛戴和擁護。不斷獲得他人的認同感,是人在組織體系中個體成就感的最高表現形式。
打通“四書”,在其他典籍中尋找佐證。
《孟子.梁惠王.下》記載了一個故事:莊暴是齊宣王身邊關系走得很近的大臣,他對孟子說,齊宣王召見我,對我說起他很喜歡音樂。這個問題問得很突然,我不知如何回答他。又問孟子,作為大國之君,喜歡音樂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孟子說,如果齊宣王真的很喜歡音樂,那么齊國治理得應該差不多吧。
沒過多久,孟子覲見齊宣王,問他:聽說你曾經對莊暴說起你喜歡音樂,有這碼事嗎?
“王變乎色”,齊宣王的臉色突然變了。為什么聽到孟子說他喜歡音樂的事情就變了臉色呢?齊宣王說,我跟莊暴說喜歡音樂,并不是說喜歡先王傳下來的那些高雅音樂,我只是喜歡世俗的音樂罷了。
關于齊宣王喜歡音樂的事情,歷史有記錄。有個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聽說齊宣王組建了皇家樂隊,樂隊成員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吃香的喝辣的,于是混到樂隊里搖頭晃腦地參加合奏。后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同樣喜歡音樂,但不喜合奏,喜歡聽獨奏,這下南郭先生瞞不住了,留下一個濫竽充數的成語,灰溜溜逃跑。
齊宣王喜歡音樂,這事靠譜。
孟子對齊宣王說,您也別太謙虛,我又不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不是來考你什么高雅音樂通俗音樂,只要您是真的喜歡音樂,齊國的治理應該是差不多的。至于音樂,古代的音樂和現代的音樂也沒多大差別。
齊宣王說,哦,老人家,能說來我聽聽嗎?為什么喜歡音樂的國君就能治理好國家呢?喜歡音樂和治理國家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呀,這其中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呢。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乎?”孟子的名言,您一個人在享受音樂中獲得快樂,和人一起享受音樂中獲得快樂,哪一個更快樂呢?
齊宣王說,一個人享受音樂多沒勁呀,不如和其他人一起享受音樂更讓人愉悅。
這個故事里有一個關鍵詞:人在環境中的認同感。楚漢相爭時,楚國的霸王項羽帶兵攻打到秦國的首都咸陽,手下的人都勸他:霸王,咱就在咸陽定都稱帝吧。項羽說,那哪行呀?我帶兵打仗建功立業圖的是什么?就是為了有一天回江東老家去炫耀得瑟一番呀。你要我在遠離江東楚國千里之外的咸陽稱帝,那就好比讓我穿著華麗的外套,在黑夜里行走,誰特么知道我穿著這么牛逼的衣裳呢?
學習,并且在迎合時代和形勢的條件下運用,在當時,當世的環境下得以推行,獲得當時當世人的認同,這樣才能獲得快樂呀。這與儒家思想的“入世論”是統一的。
時,就是當下,就是現在,學習獲得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當時當世的運用,像與人一起分享美妙的音樂一樣,讓你的知識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為自己創造價值,這樣你在組織體系中才能獲得認同,才能獲得更多的愉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