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孟子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戰國時鄒國人。具體生卒年不詳,說辭有兩種(前37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前304年)。
孟子早年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有爭議),繼承了孔子儒學發展,曾自稱“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其父早亡,友其母親撫養長大。
孟母特別注意家庭教育,為了為孟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為了激勵么你,曾剪短正在織的布。這邊是“孟母三遷”和“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由來。
中年時期,孟子為推廣儒學,開始云游各國,游說諸侯長達20年,他和孔子遭遇一樣,處處碰壁。
曾先后游歷過齊、宋、滕、魏、魯、薛等諸國,可是總是未能推行其“仁政”的理念,不過,孟子及其門人弟子將在各國的言行記錄下來,成為了《孟子》一書的素材。
孟子晚年對于游說諸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是不抱希望,轉而歸隱鄉里,專心著書立說,開課教學,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自己的人生樂趣。
關于本書
本書作者是誰歷代以來,爭論不休。較為流行的說法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
此書在唐朝以前不受重視,僅作為儒家一般典籍。直到唐朝,韓愈提出“道統說”,公開尊稱孟子為孔子的繼承人,本書才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到了兩宋時期,本書更是備受推崇,在王安石等變法派的支持下,本書首次被列入科舉,孟子本人被封為鄒國公,并被批準配享孔廟,后來更是成為“四書”之一,不過孟子本人被稱為“亞圣”卻是在元文宗時期。
全書分為七篇十四卷,每篇上下兩卷,篇章劃分多以當事人或核心思想來劃分。全文多以敘述為主要文體,善于講故事,舉例論證是孟子的一大特色,而非是單純如《論語》般的理論說教。
本書主要思想包括政治(民本、仁政和王道的三位一體)、哲學(性善論為基礎)、天命觀(天人合一)、道德教育等。
主要內容
卷一、《梁惠王》上
1.先義后利
梁惠王(一下簡稱“老梁”)問孟子能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什么利益嗎?孟子說了一頓“仁義”,說如果大家都只講利益的話,眾人之間不相互殺戮就絕不會罷休,所以應該要“先義后利”。
固執如孟子怪不得不受待見,在那個亂世之中,各諸侯都喜歡張儀蘇秦這樣的能夠富國強兵、開疆擴土的人,像孟子這種講仁義為先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待見。
孟子的話或許有理,只是選錯了對象。就像一個商人問我怎樣獲取利潤,我告訴他要要先講仁義,再講利益,他一定會溫柔地說一句:滾蛋!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滿足)
2.與民同樂
老梁站在池塘邊,看到鴻雁麋鹿等一番溫馨快樂的場景,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治理有方,便問孟子:你也享受這種快樂嗎?
孟子先是夸了老梁一下,說到: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享受快樂,不賢德人有快樂就無法享受。接著便繼續講到,說文王建造都是靠民力建造靈臺靈沼澤,但是百姓卻樂于其中,很愿意出力。
這是因為,古代賢者能夠做到百姓豐衣足食,四海升平,和人民同樂,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同時還列舉了夏桀的事例,說他殘暴不仁,人民寧愿與他同歸于盡,其目的就是勸誡老梁要做到“與民同樂”。
這節故事其實已經隱含孟子的“民本”思想,就是不但自己能享樂,更能讓人民一同享樂,那才是一番盛世和諧。
古之人與民偕(一起)樂,故能樂也。
3、仁政王道
老梁向孟子問到:我為國家操碎了心,比鄰國君王盡心盡力的多,可是我國的人數(泛指國力)為啥不比鄰國增加多少呢?
孟子便舉了個“栗子”,便是那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然后說到正題。是因為老梁沒有做到真正的“王道”才會如此,接著便解釋說明了“王道”。
何謂“王道”,等同“仁政”,就是能夠稱王統領天下的方法。具體包括:谷物不違農時、材木斧斤以時、養生喪死無憾、大宅樹之以桑、牲畜畜養其時、田地勿奪其時、重視教育推行孝悌,這樣一來,人民豐衣足食,自然都回來歸從。
所以,治理國家要從根本體制入手,而非表面的一個人盡心盡力。
孟子這節內容,又被稱為“寡人之于國也”,值得反復朗讀甚至背誦。其思路之清遠勝先賢,尤其是孟子從政治體制入手,而非靠統治者的道德修養入手,頗有現代文明改革的意味。
頗為諷刺的是許多政治體制的問題造就的黎民苦難,卻被眾多人忽視,以至于“頒白者常負戴于道路矣”。
謹庠序之教(認真辦學),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老年人)不負戴于道路矣。謹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率獸食人,其罪大也。
老梁或許被孟子的才情感到了,表示愿意接受孟子的教誨。
于是孟子就講到現在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里面雖然有肥肉肥馬,但是人民餓死事件卻時有發生。并提到始作俑者尚且無后,那么這些讓人民餓死的官員又該當何罪?
這里,孟子觸及到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財富分配兩極化的問題,正如杜甫說的那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庖有肥肉,馬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開啟不良風氣的人就該斷子絕孫)
5、仁者無敵
老梁說到自己的傷心往事,說到:魏國本來是很強的,可是到了我這,被齊國、秦國、楚國挨個教訓羞辱了一頓,死人的死人,割地的割地,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一定要一雪前恥,該咋辦?
孟子便勸誡他重視“仁政”,假如做到輕徭薄賦、減免刑罰、重視農產、重視年輕人的學習、提倡孝悌忠義的道理,即便最后大家拿著木棍也能戰勝外敵。
嗯,乍一看孟子說的好有道理?。∑鋵嵜献酉胂蟮倪^于理想化了,因為仁政能實現“興國”卻不會“強兵”,后來商鞅變法,靠法學思想振興秦國軍力便是鐵證。
孟子一門心思想推行“仁政”,卻不知其僅適用于和平年間,在諸侯混戰的時期,軍事力量才是諸侯首先考慮的。
仁者無敵
6、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老梁問如何能夠一統天下,孟子便說道,不喜歡殺人的君王就能一統天下。因為現在的各諸喜歡殺人的太多了,老百姓都渴求不嗜殺的仁德君王出現,只有出現,天下百姓都會順從響應,就想枯槁的禾苗乞求雨水那樣。
這里孟子看到了平定天下的關鍵,就是獲取民心,只要民心所向,天下一統指日可待。
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7、保民而王
這次是齊宣王(以下簡稱“老齊”)問孟子,希望孟子講一下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情來激勵自己。孟子沒有講,并且說孔門弟子都不說這些霸主的事跡,自己也不知道,繼而話題一轉講到了用仁德一統天下的道理。
首先,孟子說齊宣王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他講述了齊宣王用羊來代替牛去祭祀的事情來說明齊宣王有仁德之心。
接著,孟子又舉例指出了齊宣王能夠實行王道而沒有去這么做的關鍵,并且指出了能做和不能做的形式區別。
孟子看到老齊不置可否,于是反問道老齊的想法難道是征戰四方嗎?老齊默認了,孟子便指出這種想法就想緣木求魚一樣,根本實現不了。最后又回歸到仁政方面,勸誡老齊。老齊雖然不太感冒,但還是彬彬有禮請教孟子,希望能幫自己實現心中大志??墒敲献佑只氐秸J證方面,講述了仁政的具體措施。
這一節,內容甚多,且頗有些前言不搭后語的感覺,孟子自始至終都在引導老齊實行仁政,老齊一直想做的就是征討四方,這樣難怪最終孟子不得重用。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卷二、《梁惠王》下
1、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天老齊和孟子討論音樂的話題。
這節內容幾乎是之前的“與民同樂”的翻版,就是勸誡齊宣王既然喜歡音樂,不如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音樂,依然是推己及人的認證理念。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2、與眾人同獵
這天老齊說到周文王的園林縱橫七十里,老百姓還認為太??;自己的才四十里,來百姓居然認為太大,卻是為何?
孟子解釋道,因為周文王建造園林作為大眾狩獵之所,所有人都能去。而老齊的園林卻不對平民開放,如果平民擅獵麋鹿,會被判處死刑,所以大家很反感,認為占地太大。
這節主要反映的依然是“與民同樂”的仁政思想。
3、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這天老齊問到了同鄰國交往的原則
孟子說到,仁愛的人樂于聽從天命,所以能夠以大國身份來侍奉小國,最終能安定天下;聰明的人畏懼天命,所以能夠以小國身份來侍奉大國,最終能保護自己國家。最終勸誡老齊依照后者,先保護自己的國家。
老齊很是贊同,但是想到自己喜歡勇武的毛病,擔心會受到此影響。
孟子接著依靠文王、武王勇武而安天下的事件來勸誡老齊,勇武沒有關系,只要不逞匹夫之勇,而是為了安定天下而勇武,完全沒有關系。
這里小編甚是贊同,好勇不是毛病,只要不要妄動無名,時刻想著以安定天下為目標,好用動怒未嘗不可。
唯仁者能以大事小,為智者能以小事大。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4、體恤民情
老齊這天問孟子關于與民同樂的問題
孟子勸誡老齊要體恤民情,快樂和憂愁時候想想百姓是否快樂或憂愁,并舉齊景公問晏子出游的例子來證明。
從前齊景公向晏子問到如何能像古代賢者一樣去出游呢,晏子先稱贊了一番,說明了其出游的意義。然后,說了具體出游的方式。
因為現在很多諸侯出游都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所以希望齊景公能夠體訓民情,不要沒有節制的去出游玩樂。
此節內容依然是對“與民同樂”的展開,不做贅言。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流連忘返的來歷)。
5、王政使天下歸服
老齊這天問孟子關于王者的事情
孟子以周文王時期的措施來闡述,指出了王政之下稅率低、秩序井然、打獵自由、刑罰沒有連坐,而且鰥寡孤獨這些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也能得到照顧。
老齊當場表示孟子說的對啊,孟子就反問其為何不照做呢,老齊就說到自己有愛財又好色的毛病,孟子當場就勸誡老齊說,好財好色沒有什么,只是若能有節制,以自身作為表率,和百姓一道考慮財色問題,讓百姓家有余量錢財,又能使男女婚嫁無誤,天下必定歸服。
這節故事,小編甚是喜愛,因為孟子沒有像其他那些故作清高的偽君子一般直接否認人性中好財好色的本能,而是有節制地引導,更加易于接受和傳播。關于此點,給孟子點贊。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寡獨,幼而無父曰孤。
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無妻)。
6、直面君王治國之失
孟子以舉例的方式直接問老齊國家治理不好,該怎么辦,老齊沒有說話,只能顧左右而言他。
7、兼聽人言,仔細考察
老齊問孟子如何選拔賢才
孟子說如果眾位大臣都說某人好或不好,不可盡信,假如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或不好,這就要去考察一番,證實說法是否真實。
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8、義之所在,可殺一夫。
這天老齊問道關于成湯放逐桀,武王伐紂的故事。便提問道:臣子也可是殺君王嗎?
孟子便解釋道,周王殘暴不仁,眾叛親離,就是“一夫”,“一夫”可以合理地誅殺,而不算“弒君”。
孟子這里著實再玩文字游戲,不管紂王如何無道,他總是名義上的“君”,而武王的確是在“弒君”,這本來合乎仁義,可是孟子非要巧言解釋說殘暴的紂王是“一夫”,然后再說“一夫”是可以被誅殺的,未免有些狡辯。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賊殘之人,謂之“一夫”。
9、不要一意孤行
這天,孟子對老齊說,不可以對別人擅長的學問方面隨便指手畫腳,讓別人聽從你的。繼而講到治國之策,孟子就以討伐此來勸誡老齊不能一意孤行地治理國家,應該聽聽他人意見。
10、民意決定討伐與否
老齊問孟子是否可以出兵吞并燕國,孔子主張以燕國百姓的心意為先,如果燕國百姓同意高興,就去攻打,反之則不攻打。
這種思想可謂極其超前,因為古時是否討伐征戰多取決于君王自身,而這時孟子竟然勸誡齊宣王以被討伐國的民意為準,實在難能可貴。
11、以民意討伐,不可存有私心
齊國最終還是攻下了燕國,其他諸侯卻謀劃怎么出兵救助燕國。老齊困惑之下便去請教孟子該如何對待。
孟子就勸誡老齊,當初攻打燕國是因為之前燕王無道,暴虐不仁,民不聊生,所以可以去攻打燕國,就當做是解救燕國百姓??墒驱R國攻下燕國之后,卻殺掉燕國人民的父兄,捆綁燕國人民子弟,毀壞宗廟,搬走寶器財物,這當然會引起天下公憤。
若想化解此危機,就趕快釋放燕國子弟,擇立一位新燕王,停止搬運寶器,軍隊從燕國退出,就能迫使各國停止用兵。
12、出爾反爾,報應不爽
鄒穆公(以下簡稱老鄒)向孟子說了自己的困惑,對待那些眼見官員死去而沒有施以援手的百姓,殺了吧,殺不完;不殺吧,老鄒心里也有憤恨,恨百姓無作為。
孟子就解釋道,在災荒年歲,年老體弱的餓死荒野,年輕力壯的四散逃亡,這樣的人成百上千。可是官家的糧倉庫房都很充實,這些官吏寧卻不上報,這就是身居要職卻無視百姓生死而招致的禍患。
這些官員對待百姓殘忍,百姓也會這么對待他們。最后孟子勸誡老鄒不要責備百姓,而是應該實行仁政,最終會官民之間親密無間。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13、夾縫里生存
滕文公(以下簡稱老滕)問道,滕國國小,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該是侍奉哪一個呢?
孟子直接說道自己無法回答,不過提出了一種生存法則,那就是鑿深護城河,筑牢城墻,同百姓一起守衛,百姓如果寧肯犧牲也不離去的話,這樣的國家是有希望的。
嗯,這里總覺得孟子在顧左右而言他,最終也沒有解決老滕的痛點,因為你根本沒有驗證這一論點的機會,因為一旦驗證的時候,可能就是面臨被大國覆滅的危險。
14、強為善(盡量去行善)
老滕看到齊國在滕國附近構建城墻,有些擔心,便問孟子。
孟子還是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而是又回到仁政方面,勸誡老滕要勉力實行仁政,即便自己作為不大,后世子孫一定可以問鼎天下。
讀到此段時,小編覺得孟子在回答老滕的問題的答案總是似是而非,總是繞過主要矛盾去勸誡君王去執行仁政,可憐的老滕有一大頓火燒眉毛的現實問題沒有解決,還總是被孟子勸誡這,勸誡那,孟子這種勸法,能得到重用才怪。
15、禍不可免,去留隨意
老滕這天問孟子,滕國是小國,即便全力侍奉大國,可能還是有覆滅的危險,該怎么辦呢?
孟子依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以太王舉例,說他給狄人進獻絲帛珍珠也沒管用,最終決定在其他地方另建城池,有很多人都追隨他,也有人寧死也要留下來,就讓老鄒自己選一樣吧。
老滕不長記性啊,明知道孟子無法正面回答這些國家之家的博弈之道,偏偏追問,最終讓孟子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糊里糊涂的答案。
16、可否由己,豈可由人?
魯平公要見孟子,被其寵臣臧倉說孟子葬母的禮儀規格高于父親,這人不講禮,不用去見了,于是魯平公就沒有去。
后來樂正子(孟子弟子)向魯平公解釋啥這是因為孟子前后貧富程度不同,孤兒葬禮規格也不同,不是不重視禮。
后來他把這事告訴了孟子,孟子便說道魯平公與其合不來,他要不要來見孟子都不可能受到那個藏倉的影響,只能由其自己的想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