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完了《偷影子的人》,文中的“我”可以把自己的影子和對方交換,也可以聽見對方影子的聲音,從而了解到對方無法說出口的心聲,那些埋藏在心底的小秘密、小愿望或者小自卑,此刻的“我”便成為了一個調和劑,像是加在酸澀菠蘿里的鹽,漸漸理清楚對方的思緒,有時只是寥寥句話,就可以有無窮的力量,讓對方有所改變,成為更好的,真正的自己。
印象最深的是面包師傅之子——呂克的故事,也許他的形象也是作者最想要塑造的。
身為面包師傅兒子的他,在自己家里又開了面包店的情況下,畢業后繼承父業,成為面包師傅,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他也并不排斥,凌晨起來,在三點時和父親一起把面揉好,四點左右可以有短暫的休息時間,這時他和父親可以坐在面包店正對小巷門口的小桌前喝喝茶或者小憩。
日子很累很辛苦,收入并不高,因為超市里也賣起了面包,給傳統的面包店帶來了很大壓力,卻也差強人意,畢竟可以幫助家里有所分擔,還有一個小妹妹,也需要照顧。
“我”后來去了醫學院,但其實內心深處想當醫生的是呂克。
“我”在回家那晚聽見了呂克影子的聲音,決定最后幫他一把,在四點左右,“我”去和呂克的父親談了談,那時他正在桌前坐著小憩。
父親當然是果斷拒絕的,他大概從未想過兒子真正想要的,每一個打斷日常生活規律的事情的出現都會引起當事人極大的反感和拒絕,這是多正常的事。
然而,作為一個父親,他還是成全了兒子。
呂克如愿去了醫學院,和“我”一起讀書,并且還做著擔架員的兼職,在醫院非常忙碌的時候,用擔架運輸患者,這讓他更多的意識到醫生的職責和醫生的日常。
后來漸漸和“我”的女友熟絡,其實從開始呂克就是喜歡蘇菲的,但是朋友妻,不可欺,他一直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是因為“我”沒有珍惜現在的女友,而且心里另有所屬,所以呂克才在后來追了蘇菲。
蘇菲也是醫生,呂克真正接觸了這一行之后才發現這與自己想象的樣子有差距,抬著沾滿血的擔架,以至于一天下來自己衣服上也全是血,他猶豫了,并不是那種救死扶傷的責任感讓他震撼,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并沒有那么喜歡做醫生,也并沒那么適合做醫生。
直到呂克陪“我”去到那個海邊前,碰到的旅店,偶然的機會,重拾做面包的專長,讓表情凝重的死氣沉沉的老人們臉上出現笑容,老人們互相吃著面包互相侃侃而談,笑聲朗朗。
不只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很偉大,做平凡的面包卻能帶給人幸福與歡樂的感受也是很偉大的事情啊,而這也是呂克真正所愛。
呂克當過面包師傅,和父親一起做過面包,也去過醫學院當過學生,感受了醫生的日常,相比之下他更喜歡前者。
如若呂克未曾選擇過醫學院,那么他也就不會察覺出做面包會帶給他與當醫生截然不同的快樂。
也許會因為沒有當醫生而遺憾終生,卻不曾知道對于他而言,做面包更適合也更快樂。
多么可惜,還好結局是圓滿的。
那么對于我們,迷茫的我們,我們是否在向好友拋出自己職業規劃的迷茫時,其實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呢?
有一條固有的,隨時都可以很方便的走上的簡單平凡安穩的路,或許是長輩已經鋪好的,或許是這個世界更愿意接受的,大多數人都走的一條路。
也有另一條你很喜歡的,但卻并不太容易實現,需要犧牲掉現在的一些安穩,也需要自己極大的努力,這樣一條有些荊棘可以之你而言是閃閃發光的路。
或許前者和后者本身都沒有錯,沒有所謂的經驗之談,沒有真正的體驗過,子非魚,別人不懂得那是不是你想要的樣子,你想要的未來的樣子。而且,沒真正經歷過那樣的生活,自己都沒底氣說那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可是人生真的很長,沒有什么事一定要一條路走到黑,鼓起勇氣將甜酸苦辣一一嘗遍才能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味啊。
大家執著于山珍海味的鮮美時,或許你更愛那無名小鎮的質樸米粉香。
而且,沒有過大起大落的生活,很難感受到平凡可貴,也是這個道理了。
喜歡就只管去嘗試好了,路途漫漫,不要遺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