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有一個習慣,每次去吃羊肉粉的時候,只加香菜和醋。每次去吃冒菜的時候,只加鹽和醋。每到這個加佐料時候,食堂的阿姨和叔叔格外吃驚,甚至略顯驚慌地看著我,再三確認我只要這么點點調味品,反復想要勸說我再加點蒜水或是湯底,有時碰巧上一位來吃冒菜的比較重口,攪拌皿里不得不殘留了辣椒,紅油和蔥蒜等各種口味劑,阿姨就格外放心,甚至有些暗自竊喜的表情,于是我也不得以分享了另一位喜愛的味道。有時我恰巧排在口味清淡者后面或是來得比較早,阿姨攪拌好之后,倒進食器中,還不忘囑咐我“妹兒,不好吃再來加哦”,我一面點頭連聲應好,一面快快離開,心想已經很好了,這就是我要的味道。為什么廚師不肯相信食物本身的味道呢?就像魚最好的做法就是清蒸,這樣不會失去魚自身的鮮味。就像曾經有一位叔叔說老婆婆們煮出來的肉往往很香,塊頭夠大,卻很入味,然而婆婆們加的調味品卻是最少的,她們才不會想要放這醬那精,只是用恰到好處的比例和足夠的時間耐心熬煮。一位做老北京鹵煮的廚師說過這樣的話“我只想做出小時候的味道,真正的鹵煮是沒有秘訣和配方的,調料都特別簡單,大家都知道,關鍵在于比例和時間,你愿不愿意等”。
? 所以說,每種食材都有其自身特有的味道,太多的輔助佐料和太過繁復的烹調程序都會掩蓋食材的本性,我們吃到的只是加工品而不是食物。我一直堅信,不敢加少量佐料必須重口的廚師,要么不敢保證原材料的新鮮度,要么對自己的廚藝不自信,除此之外,別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