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忘戴紅領巾,卻促進了親子信任關系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寫的是一件育兒中的小事:
那天我送女兒去上學,走到校園門口時,她發現忘記帶紅領巾了,此時時間已經很緊張,容不得再返回家去取。
女兒很緊張,焦慮地說:“怎么辦,媽媽,學校規定必須戴紅領巾?!?/p>
我當即對她說:“別擔心,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p>
我讓她等在學校門口,打算沿著校園路一路跑著找過去。
很幸運,學校門口不遠的小賣部里就有。買好之后,我快跑著送給她。
當時看著她喜悅、信任、如釋重負的樣子,我非常有感觸,想到有時候和她一同走路,她會讓我用手托著她的后腦勺,身體向后傾斜,把重力壓在我的手上。
我問她:“你不怕媽媽突然松手嗎?”
她說:“你不會!”
“那你不怕媽媽撐不住你嗎?”
“你不會!”
女兒對我徹底的信任,令我感動感懷。
信任關系是最難得的關系,最原始的愛就是信任,愛里面如果沒有信任,那其實就沒有了愛。
父母和孩子的信任關系,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小事,點點滴滴建立的,而不是說發生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孩子通過這樣的事才信任父母。
比如這次的紅領巾事件,增進的是女兒對媽媽能力與愛的信任。
二、為什么不僅不能吃一塹長一智,反而吃一塹生一氣
看過我寫的這件事,有的媽媽留言說:這件事換了我,我想我會借機說教甚至會發火,先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引以為戒,再想辦法解決問題。可卻總收不到好的效果,最后還會弄得每一個人都不高興,事與愿違。
她還問:“如果孩子下次繼續忘帶紅領巾,您還繼續給買嗎?您不準備通過這件事來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嗎?”
為什么她發現先批評孩子再解決問題、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的做法并不奏效,反而事與愿違呢?
是因為不了解育兒中的“犯錯誤教育”原則。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吃一塹長一智,從此有正確的行為,但如果行為不當,就可能發生吃一塹生一氣的結果。
促成行為發生有三個要素:想法、情緒和行動,這怎么落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呢?
三、家長以什么觀念影響了孩子
第一,家長對孩子犯錯誤抱有什么觀念。
人是受自我觀念影響的,負面觀念可以局限人,積極觀念則能夠提升人。家長的想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觀念。
孩子犯了錯誤,如果家長經常大驚小怪,或者由于想要孩子記住教訓,或者由于突如其來的怒氣,因而渲染事情的后果程度,對孩子說:“你怎么能這樣!你知道你犯的錯誤很嚴重嗎!事情很難解決起來的 !”
這等于在孩子潛意識中植入了這樣的想法——“我總是犯錯誤!我犯的錯誤總是很難解決!”
這種負面觀念會局限孩子的潛能,以后再犯錯誤,孩子可能就會推諉責任,不敢承擔,或者盡量循規蹈矩,不敢犯錯誤,畏手畏腳,慢慢就會失去勇氣和創造性。
如果家長采取的是積極正面的暗示,對孩子說:“別怕,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孩子總是聽聞這樣的積極話語,通過爸爸媽媽不斷確認和肯定,就會內化成自我觀念,潛意識會秉持這樣的觀念,即便以后遇到問題,犯了錯誤,也明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自己是有能力解決的,也不會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別人。
家長的想法往往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直接轉換成孩子的自我觀念,因為孩子的大腦處于高暗示性,會把情景儲存在大腦中。
所以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要及時給予正面語言,植入積極觀念和想法。不要大驚小怪、聲嘶力竭,以免增加孩子的畏懼和心理負擔。
四、家長以什么情緒反應影響了孩子
第二,家長對孩子犯錯誤的情緒反應是怎樣的。
情緒反應其實是態度的問題。
當孩子犯錯誤時,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態度是怎樣的,是不是足夠寬容與理解,能夠心平氣和甚至輕松愉快地對待。
孩子表現好時,家長通常能夠開心相待,所以不是問題,而犯錯誤時最能見真正的育兒態度和家長的情緒管理能力。
很多家長的做法可能和留言的那位媽媽相似:先發火批評孩子,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樣做的結果也是相似的:每個人都不高興,事與愿違。
人都有慚愧之心,這種心念被稱為“白法”,它的產生非常重要,這樣一個人行為有偏差或錯誤時,就會因為慚愧而自我調整與糾正,這是真正的內在動力。
通常情況下,犯錯誤之后,內心會產生張力,孩子就會啟動慚愧之心。
如果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時發火批評,不管是可控制的有意發火,還是難以遏制的勃然怒氣,都會熄滅孩子的慚愧之心。
孩子的內心會取得平衡,反正已經被罵了,也就不需要自感慚愧了,而且如果感到受責嚴重,內心又會產生張力,此時啟動的就會是受辱之心,為保護自尊而與父母對抗,賭氣不改,我行我素,有的甚至會變本加厲。
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僅沒有指責批評,反而以寬容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對孩子說:“沒關系,誰都會犯錯誤,犯了錯誤以后改正就是了。”有的親子關系良好的,甚至可以輕松調侃地說:“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老媽(爸)我小時候犯的錯誤比你這嚴重多了,你犯錯誤的本領比老媽(爸)差遠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孩子聽到這樣的話語,放松之心會伴隨著慚愧之心同時產生,內心里自然會充滿對父母的感激與愛,因為得到了理解與關愛,以后做事自然就會更加注意,這才有可能吃一塹長一智。
五、家長以什么行為方式影響了孩子
第三,家長在孩子犯錯誤后的行動方式是什么。
行動涉及到能力的問題。
當孩子遇到需要幫助的困難時,爸爸媽媽是否顯現出有協助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很多時候不需要直接幫助,但孩子知道一旦需要,父母就能夠給予自己這樣的幫助。這會增進孩子的信任感。
其實孩子由于接觸到的人與事有限,通常遇到的問題或所犯的錯誤,家長基本上都是有能力幫助解決的,所以行動更是個意愿問題。
比如我女兒忘帶紅領巾的事件,我是可以態度友好地理解、安慰她一番,然后讓她不戴紅領巾直接進學校的,不過這樣她就需要自己面對老師可能的批評。
如果這樣做,我的想法和態度都是沒問題的,但卻缺少了行動這一重要環節,孩子會覺得在父母這里沒有得到足夠支持,不僅內心壓力會很大,長此以往也會懷疑父母的能力,從而產生不信任感。
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錯誤后立刻采取行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就會產生喜悅與感恩之心,親子關系就能夠良性運轉。
當然等事情解決完,還可以幫助孩子來分析錯誤的原因,做出下一步改進和預防的措施,比如為了防止遺忘紅領巾,可以列出一個清單,每天晚上比照清單來收拾書包,準備上學的用具。
這時候孩子才愿意聽從父母的建議,去做這些可能的措施和改變。
當然能力還體現在父母要有分辨不同情境的能力,根據不同的情境,以及自己孩子的不同性格特征來進行調整。
但不管怎樣,這三種原則在孩子犯錯誤的任何情況下都是適用的,而且如果缺一都難以產生良好效果的。
基于上述原則,我對那位詢問“如果孩子下次繼續忘帶紅領巾,您還繼續給買嗎”的媽媽,給予的簡要回復是:
“當然給買,只要不批評,孩子是會產生慚愧之心的,會自行規范行為。但是像遺忘這樣的事,大人都難免,再慚愧有時也難免,所以不需要批評,批評只會帶來賭氣。”
鑒于這個問題很重要,所以又將長文論述寫于此處,希望能對父母們教育孩子有一定參考和啟發作用。
請關注叢綠生涯規劃,作者致力于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擅長職業動力與學習動力的提升與激發,清華大學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專家,曾任中華書局上海聯絡部主任,《中華遺產》副主編。中國職業規劃師,國家生涯規劃師,婚姻家庭與親子教育指導師,生涯規劃、職場心理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叢綠生涯規劃(conglv2)
個人微信號:conglv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