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說說我的經驗吧,我大舌音是前年國慶初開始練的,當時是為了學西班牙語用的;書上說,連續發類似“德勒”的音,空閑時間多發一下,慢慢地舌頭會開始靈活——最開始只能用氣沖舌尖來發出顫音,接著可以慢慢延長,直至可以連續地發出大舌音。國慶完我就成了……
不過大舌音的學習時間是因人而異的,有人比我快得多,比如一天兩天,甚至像我一同學那樣天生的
小舌音的話,反正我們暫時用不到……我就不多闡述了,感興趣的話,多漱口就行了……【那個發多了會嘔_(:зゝ∠)_
值得慶幸的是,大舌音練個幾十年都發不出來的也多得去了……有的俄語母語、西班牙語母語、意大利語母語等人群,活到死都不會發……
啰嗦一句,我個人認為大舌音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用來區分r和l的(出現大舌音的語種使用人群不擅長發翹舌音),所以所有出現r的地方都要發卷舌音。這就造成了比如《Ave verum corpus in D,KV 618》歌詞中的“ave,ave,verum,corpus”中的cor的r是要發的,之后的“de maria,vir...”中vir的r也要,結尾的“imor...”的r也要發音……
不像英語中“teacher”“engineer”“advertisment”里邊,r都作為音節中的一部分,沒有很明顯的發音。
以下是度娘百科的摘抄:
齒齦顫音特點:
發音方法是顫動,也就是說通過舌在發音部位的顫動發音。
發音部位是齒齦,即舌尖抵住上齒齦脊發音。
發聲類型是濁音,意味著發音時聲帶顫動。
本輔音是口腔輔音(口音),表示發音時空氣只從口里流出。
中央輔音氣流可從舌中部流過,不從兩側流過。
氣流機制是從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從口腔或喉門流出。
附錄:
那位天生會發大舌音的同學如是說:
舌根要放松,舌尖不能死貼著上顎,這樣子完全發不出來的。
不要用力吹氣,這只會把舌頭吹硬,先慢慢地吹。